特岗教师们以总书记回信为激励,扎根乡村、坚守初心,通过创新教学、关爱学生、克服困难,用教育情怀与责任担当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之光,成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力量。

一、总书记回信点赞,特岗教师群体受关注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高度强调“特岗计划”实施20年来,广大特岗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扎根三尺讲台,潜心耕耘、默默奉献,展现了人民教师的情怀和担当。这一群体犹如点点繁星,散落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用爱与责任为乡村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日,记者走近8位全国特岗教师代表,聆听他们扎根乡村、潜心耕耘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身上那份坚守的力量。
二、坚守初心,用行动诠释教育情怀
(一)任明杰:从教日记见证成长
90后乡村教师任明杰,2014年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河南省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担任特岗教师。初到学校,破旧的屋子让他有了离开的冲动,但面对艰苦的环境,他选择自己动手改善。清理墙面、封上透风窗户、更新老化线路,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他热爱上了这份工作,每天的上课心得都记录在从教日记里,如今已完成280多万字。面对未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他没有责备,而是早早坐在教室门口逐一批改作业,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他越来越得心应手,参与各类比赛和工作室工作,所在教学点从面临合并发展成为乡村完全小学,生源从80余人增至140余人。他把部分从教日记放到公众号上,这些文字是他坚守教育初心的见证,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印记。
(二)王祥如:建一所有色彩的学校
2012年大学毕业后,王祥如回到家乡山西省临县,成为白家坂寄宿制小学的特岗教师。她发现自己是学校第一位美术教师,便思考如何开展教学。她把课堂搬到学校围墙外的大树下,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画画。校园外的古朴窑洞、老树等成了孩子们的绘画素材。来到白家坂寄宿制小学后,她继续坚持这一理念,精心打造海洋主题的美术教室,用美术带孩子们看见更大的世界,希望孩子们的目光能越过山峦,抵达更遥远的地方。
三、创新教学,为乡村孩子打开新世界
(一)顾亚:用音乐点亮梦想
贵州省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小学教师顾亚,初到学校时,学校只有1名老师和14名学生,孩子们内向且学习条件艰苦。一次偶然,他发现孩子们对他弹吉他充满好奇,于是想到用音乐打开孩子们的心门。他在音乐课上用吉他伴奏教孩子们唱歌,课外和孩子们一起歌唱。学校收到乐器捐赠后,陆续有了尤克里里、手鼓等乐器。2018年,第一支学生乐队“遇”组建起来,如今已成立13支乐队。孩子们从初入乐队时的低头躲闪,到站上舞台后的落落大方,他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去海南文昌见证火箭冲破云霄,在网络春晚舞台上闪闪发光,走出大山探索外面的世界。
(二)王昕欣:科技助力英语教学
黑龙江省汤原县香兰镇中学特岗教师王昕欣,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梦想,看了一场特岗教师巡回报告会后,更加坚定投身乡村教育。她所在的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学资源有限。她率先将AR技术融入课堂,带学生走进实验室、博物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亚冬会召开前,她带学生通过视频认识冬季运动项目,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家乡。她的学生毕业后也受她影响,有学生表示要像她一样回镇里当老师,教师节时她收到众多学生的祝福,她认为照亮孩子们成长成才的路是最大的幸福。
四、关注全面,架起学生成长桥梁
(一)张华健: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
安徽省霍邱县长集镇中心小学教师张华健,15年扎根乡村。他曾在教育质量一般的夏店镇砖佛寺小学,面对课都开不齐、学校面临关停的困境,他迎难而上。粉刷墙面、改造食堂、完成厕所“旱改水”,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做工作,让32名学生重返校园。他秉持讲台不仅在教室的理念,带领孩子们去县城看电影、到省会参加活动,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希望继续坚守,办成乡亲们家门口的好学校,做一扇窗、一座桥,引领孩子们发现世界的丰富与壮美。
(二)黄春立:架起家校沟通连心桥
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中心学校教师黄春立,2012年来到这里成为特岗教师。他骑坏两辆摩托,跑遍丰溪镇所有村庄,对500多名学生开展家访,熟悉每一位家长和山路。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他给不爱说话爱画画的小军放画笔,收到小军的画;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他认为这些互动帮助自己因材施教,看到孩子们的欢愉和烦恼,注重挖掘他们的优点。他觉得13年不是“熬”过来,是和孩子们一起“长”过来,长了耐心、牵挂和待下去的念想。
五、克服困难,坚守高原与偏远山区
(一)王雪莲:海拔3700米的教育坚守
青海省囊谦县第一完全小学教师王雪莲,2006年从湖北毕业成为国家首批特岗教师,初到海拔约3700米的校园,面临头痛、失眠、饮食不适等高原反应,但她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学生注意到她的不适,送酥油茶、帮忙擦黑板。她一人承担两个年级9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她通过“小草拼单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她送走一届届毕业生,见证高原孩子成为教师、医生等,还有学生回到高原,她认为陪伴孩子们长大是最珍贵的礼物。
(二)赵浩兰:在独龙江畔找到坚守意义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中心学校教师赵浩兰,通过“特岗计划”来到这所大山里的学校。开学时学生少,但课程开设困难,她主动接下英语课,练习发音;上劳动课,带孩子们学做饭;买种子和孩子们一起种、观察。她呵护每个孩子健康成长,阴雨天烤干孩子鞋子,秋天带孩子们打草果。家访是她雷打不动的工作,她认为这是引导家长重视教育的好办法。她和学校其他年轻人见证山乡巨变,为梦想点灯,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火种。
这些特岗教师们,在不同的乡村环境中,用坚守、创新、关爱和担当,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希望和未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情怀和使命,是乡村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