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苏州某技术公司虚构“音乐疗法治耳鸣”的技术支撑、夸大功效,误导王丽购买服务致其听力下降,法院认定其构成欺诈,判令“退一赔三”,该案为“伪科学”商业营销敲响警钟,提醒消费者理性维权、商家诚信经营。

“花了近2000元,耳鸣没好,听力反而下降了!”近日,江苏苏州王丽(化名)因购买“音乐疗法治耳鸣”服务被骗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这起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实则揭开了“伪科学”商业营销的冰山一角——商家虚构技术支撑、夸大服务功效,用“美国FDA认证”“人工智能模拟大脑”等华丽说辞包装普通音乐产品,最终让消费者不仅未治愈疾病,还遭受听力损伤。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的判决结果(商家构成欺诈,需“退一赔三”)不仅为王丽讨回了公道,更通过法律手段戳破了“科学包装”的泡沫,为类似消费陷阱敲响了警钟。

Featured Image

一、虚假宣传的“套路”:从“尖端疗法”到“专家背书”

2021年秋天,饱受耳鸣困扰的王丽在辗转多家医院无果后,被苏州某技术公司的“音乐疗法”宣传吸引。客服声称这是“从国外引进的尖端疗法”,采用“美国FDA认证技术”“加拿大模拟大脑结构的人工智能技术”,能通过定制音乐让耳鸣“逐渐消失”;还强调“80%以上用户耳鸣改善”“成功帮数千名用户缓解症状”,并标榜与多家医院合作、获得执业医师认可。更诱人的是,原本国外2000美元一次的治疗,在国内仅需1988元的“半公益性优惠价”。

这些说辞看似专业权威,实则漏洞百出。经法院调查,所谓的“美国FDA认证技术”实际仅为FDA注册(注册仅需基本信息备案,认证则需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加拿大模拟大脑结构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无法提供任何技术依据;所谓“80%以上用户改善”的数据,商家拿不出有效临床证据;冒用的国内外专家名义,也均无法提供合作证明。更关键的是,商家违规使用“治疗耳鸣”“国际推荐声治疗”等医疗用语——耳鸣本身并非独立疾病,普通音乐产品根本不具备治疗疾病的资质,此类宣传已明显超出普通商品范畴。

二、受害者的困境:从期待到绝望的“治疗之旅”

王丽最初被客服的“专业话术”打动——她此前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案均无效,而商家承诺的“个性化定制音乐”(通过人工智能模拟大脑结构)让她看到了希望。支付1988元后,她本以为能迎来转机,却没想到等待她的是病情加重。

收到定制音乐后,王丽严格按照要求每天收听2小时以上,但仅3天就发现耳鸣声音更响、症状恶化。她紧急联系客服,得到的回复却是“听觉过敏(声敏),听超过耐受度会不适”,并建议缩短收听时间,“训练一个月就能好”。当王丽提出退款时,商家先以“音乐制作后不可退款”拒绝,后又以“坚持会有改善”劝说。她无奈继续尝试,但耳鸣始终未缓解,反而出现听力下降。检测报告证实听力受损后,商家彻底失联——屏蔽朋友圈、停止随访服务,甚至对退款要求沉默以对。

王丽的遭遇并非个例。商家利用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对“科学疗法”的信任,通过夸大宣传诱导消费,却在消费者发现问题后推诿责任,甚至切断沟通渠道。这种“前期热情推销、后期冷漠甩锅”的模式,让许多像王丽一样的消费者陷入“花钱买罪受”的困境。

三、法律的亮剑:从行政处罚到民事赔偿的“双重惩戒”

王丽并未选择沉默。她向苏州工业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后,监管部门调查发现:商家微信公众号及App中宣称的“专家团队”无法提供合作证据;所谓的“多项专利技术”无任何依据;“国内耳鸣个性化音乐研究结果证明积极效果”的说法,仅能提供与产品无关的学术论文。园区市监局据此认定该公司发布虚假广告,作出行政处罚。

有了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支持,王丽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审理认为,商家的宣传行为构成欺诈:其一,宣称“耳鸣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国际推荐方法都是声治疗”,给消费者造成“音乐能治疗耳鸣”的严重误导;其二,虚构技术来源(FDA认证、加拿大AI技术)、夸大疗效数据(80%改善率)、冒用专家名义,均无事实依据;其三,违规使用医疗用语,将普通音乐产品包装成“治疗方法”,违背基本科学常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最终,法院判决商家退还1988元服务费,并支付三倍赔偿金5964元(合计7952元),同时要求王丽返还获赠的蓝牙耳机。双方均未上诉,判决生效。

四、案件启示:警惕“科学包装”,守护健康与权益

这起案件给消费者、商家和监管部门都带来了深刻启示:

对消费者而言,面对“包治百病”“高科技疗法”等宣传,务必保持理性。耳鸣等健康问题成因复杂,需到正规医院明确病因,切勿轻信非专业机构的夸大承诺。王丽的教训提醒我们:“科学包装”下的陷阱往往披着专业外衣,但只要多追问一句“是否有正规资质”“能否提供临床数据”,就能识破大部分虚假宣传。

对商家而言,诚信经营是底线。虚构技术、夸大疗效不仅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实质性损害。一旦构成欺诈,不仅要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对监管部门而言,需加强对医疗健康类宣传的审查力度。本案中,商家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传播虚假信息,监管部门应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异常宣传行为,及时查处并公示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健康无小事,维权有法依。”王丽的胜诉不仅是一次个人的维权胜利,更是法律对“伪科学”商业营销的有力回击。它提醒我们:当商家试图用虚假宣传收割消费者时,法律将是守护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对于每一位消费者来说,擦亮眼睛、相信科学,才是抵御消费陷阱的最佳武器。

相关内容

我国油气与铀矿重大找矿突破:能源安全与转型的坚实基石
双节同庆引爆旅游热潮:国内游品质升级,出境游多元绽放
特朗普盟友演讲遭枪击身亡:美国政治极化下的暴力悲剧与深层危机
22年悬案:父亲被警察殴打致死,儿子被催缴24万停尸费背后的悲与痛
长安新能源汽车低速行驶气囊爆开,乘客受伤,厂家技术分析中
以色列突袭卡塔尔:内塔尼亚胡眼中的“千载良机”与多方博弈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