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东乌盖沟因短时间强降雨突发山洪,致13名露营者及4辆车被冲,造成11人遇难、1人失联、1人获救;当地紧急调集1600余名救援人员星夜驰援,暴露草原防灾短板,同时展现草原儿女互助精神。

凌晨三点的乌拉特后旗,狂风卷着沙砾拍打在应急帐篷上,探照灯的光束刺破夜幕,在泥泞的山路上投下摇晃的影子。8月16日22时许,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如猛兽般撕开了乌盖苏木东乌盖沟的平静——上游短时间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泥沙、碎石,将正在露营的13人和4辆越野车瞬间吞噬。这场发生在夏末的灾难,让原本宁静的草原牧区陷入至暗时刻。
一、山洪突袭:从"诗与远方"到"生死一线"
东乌盖沟,这条平日里只有牧民转场时才会经过的沟谷,在8月16日的夜晚成为了生死分界线。来自呼和浩特的户外爱好者陈阳怎么也没想到,他和12名同伴的"草原露营计划",会在一场山洪中戛然而止。
"我们选了沟谷上游的一片开阔地,搭好帐篷时天还没黑。"陈阳在救援现场回忆,当晚21时左右,天空突然转阴,豆大的雨点砸在帐篷上,"我们以为是普通阵雨,没想到半小时后,山涧的水位突然涨到齐腰深!"洪水裹挟着上游冲下的枯树、碎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淹没了他们的营地。陈阳和同伴们来不及反应,就被湍急的水流冲散——有人被卡在岩石缝隙里,有人抱着帐篷支架在洪水中挣扎,4辆越野车则像玩具般被冲得七零八落。
与陈阳一同遇险的,还有来自包头的摄影爱好者李敏。她背包里还装着没来得及拍摄的星空照片:"我们本来想拍'银河落草原',结果刚架好三脚架,洪水就来了。"混乱中,她的手机被冲走,手表也停在了22:17——这个时间,成了她与外界失联前的最后印记。
这场山洪的破坏力远超想象。据巴彦淖尔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王建军介绍,东乌盖沟上游的短历时强降雨(1小时降雨量达52毫米)导致山体松动,加上沟谷地形陡峭、表层土壤疏松,洪水迅速汇聚成一股"泥石流",冲毁了沿途的牧民草场、灌溉渠道,最终形成了长约3公里的"灾害带"。
二、星夜驰援:1600人用生命托举生命
灾难发生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在草原深处展开。
22时30分,乌拉特后旗应急管理局接到第一个求救电话;23时,旗委常委会紧急召开会议,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凌晨1时,1600余名来自应急管理、公安、消防、自然资源、水利、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救援人员完成集结,分乘50余辆救援车、直升机,冒着暴雨向灾区挺进。
最艰难的是通路。东乌盖沟沟深坡陡,部分路段被洪水冲毁,救援车辆无法通行。消防队员张磊和战友们背着30公斤重的救援装备,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跋涉:"石头硌得脚底板生疼,雨水灌进靴子里,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劲。"他们用了近4个小时,才在凌晨4时打通了一条临时通道。
更惊险的是搜救。洪水退去后,沟谷里布满了淤泥和碎石,失踪人员的踪迹被掩盖。"我们分成10人一组,用生命探测仪、无人机地毯式搜索。"巴彦淖尔市消防支队支队长李宏宇说,救援人员的手电筒光束在黑暗中来回扫射,"每发现一件衣物、一个背包,大家的心就揪紧一分。"
凌晨6时,第一个好消息传来:在沟谷下游的一处岩石缝隙里,救援人员发现了蜷缩着的陈阳。"他的腿被石头压住,已经出现失温症状。"参与救援的医生王芳回忆,当时陈阳浑身发抖,嘴里反复念叨着"同伴还在里面"。经过40分钟的紧张救援,陈阳被成功救出,随后被送往旗医院救治。
截至8月20日9时40分,这场持续72小时的救援共找到11具遇难者遗体,1人仍下落不明,1人(陈阳)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参与救援的民警老周蹲在帐篷外抽着烟,声音沙哑:"我们多挖一铲土,就可能多救一个人。"
三、灾难背后:草原生态与防灾体系的"双重考题"
山洪过后,东乌盖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翠绿的草甸被泥沙覆盖,清澈的溪流变成了浑浊的"泥浆河",几处牧民的蒙古包被冲得只剩框架。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场灾难暴露了草原地区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
"这里地处阴山北麓,属于典型的'十年九旱、遇雨成灾'区域。"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生态学院教授李志强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草原地区极端天气频发,短历时强降雨、冰雹等灾害呈上升趋势。而东乌盖沟这样的沟谷地带,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快,极易形成山洪。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遇险的13名露营者中,多数是"自驾游""户外探险"爱好者。"他们可能对草原的地形、气候缺乏了解,没有提前关注气象预警。"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局长赵永强说,山洪发生前,当地气象部门已发布黄色暴雨预警,但部分露营者未引起足够重视。
灾难也在推动改变。乌拉特后旗旗长苏亚拉图表示,当地将启动"草原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在重点沟谷增设水位监测站、建设应急避险点,推广"草原安全码"(通过手机APP实时推送灾害预警);同时,加强对户外爱好者的防灾培训,要求露营团队必须配备卫星电话、救生衣等装备。
四、微光与希望:草原儿女的"互助精神"
在灾难的阴霾中,也涌现出许多温暖的瞬间。
蒙古族牧民巴图在洪水发生后,第一时间骑着摩托车赶往灾区。"我看到沟里有辆车被冲下来,赶紧下车帮忙拽人。"他的手掌被碎石划得鲜血淋漓,却笑着说:"都是草原上的人,能帮一把是一把。"像巴图这样的牧民志愿者,共有200余人自发加入救援队伍,他们熟悉地形、懂牧民语言,成为救援现场的"活地图"。
救援现场的临时医疗点里,护士萨仁图雅正给受伤的获救者包扎。"有个小女孩吓得直哭,我就给她唱《祝酒歌》,她慢慢平静下来了。"萨仁图雅说,医疗点的药品、帐篷都是周边旗县紧急调运的,"草原上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截至发稿,遇难的11名同胞身份已全部确认,他们的家属陆续从全国各地赶来。在临时安置点,陈阳握着母亲的手泣不成声:"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母亲拍着他的背说:"活着就好,以后我们再也不让你去危险的地方了。"
夜色中的乌拉特后旗,救援帐篷的灯光依然明亮。这场灾难带走了11条生命,却也让草原儿女更加懂得: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坚守,是抵御一切风雨的最坚实力量。正如一位救援人员在日记中写的:"我们救起的不仅是生命,更是草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