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映山河:雪域高原的新时代答卷

文章回顾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发展历程,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藏方略,展现西藏在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及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生动实践。

清晨的雅鲁藏布江泛起银波,远处的南迦巴瓦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的桃林里,次仁卓玛正踮着脚采摘新鲜的桃花,竹篮里的花瓣上还沾着露珠。"今年桃花开得特别艳,游客比去年多了三成!"她笑着把一束桃花塞进游客手里,藏装的袖口绣着吉祥八宝图案,在晨风中轻轻晃动。这个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小山村,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雪域高原六十载的沧桑巨变。

Featured Image

一、治藏方略:从"历史经验"到"时代纲领"的传承与创新

2025年夏日的北京,一份来自西藏的特殊的信,摆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案头。信纸上,嘎拉村村民用不太工整的汉字写道:"村里的旅游大巴每天要发8趟,民宿预订排到了国庆,我们的'桃花经济'越做越火。"信末,村民们特意画了一朵盛开的格桑花,旁边写着:"跟着共产党走,日子比蜜甜。"

这封信的背后,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党中央治藏方略的生动实践。从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到2013年"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论断;从2015年"六个必须"的治藏方略,到2020年"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党中央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为西藏发展把舵定向。

拉萨八廓街的"双语小课堂"里,藏族阿妈曲珍正跟着汉族老师学习普通话。"以前和游客交流总用手势,现在能说'扎西德勒''欢迎光临'了!"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民族团结""共同富裕"这些关键词。这条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转经道,如今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客厅"——藏族的唐卡绘画、汉族的茶艺表演、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共同绘就了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画卷。

在中央党校的课堂上,来自西藏的基层干部尼玛次仁正认真记录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要点。"以前总觉得'稳藏'就是维护稳定,现在才明白,'稳'是基础,'发展'才是关键。"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照片: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他家乡林芝考察时,和他一起品尝酥油茶。"总书记说,'西藏的发展要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二、四件大事:雪域高原的"发展密码"

雅鲁藏布江下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的汽笛声穿越群山。2025年4月,这条开通4年的"天路",已累计运送旅客395万人次,运输货物127万吨。坐在从拉萨到林芝的动车上,乘客次仁旺堆指着窗外的工地说:"以前去林芝要坐5个小时汽车,现在只要3个小时。铁路修到家门口,我们的青稞酒、松茸能更快运到内地了!"

拉林铁路的变迁,是西藏"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缩影。

在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后的森嘎村重建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着铺设自来水管道。"总书记说要让受灾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现在我们终于住进了抗震房!"村民达瓦次仁摸着新房的墙壁,眼里闪着泪光。这场地震中,党和政府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1200多户的重建任务,灾后恢复重建的"西藏速度",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那曲市双湖县,海拔5000米的羌塘草原上,藏羚羊保护站的巡护员次仁罗布正骑着摩托车巡逻。"现在藏羚羊的数量比10年前多了3倍!"他用望远镜望着远处成群的藏羚羊,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西藏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让这片"亚洲水塔"的生态底色愈发鲜明——雅尼湿地的黑颈鹤从2016年的2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800多只,羌塘草原的藏野驴种群数量恢复至10万只以上。

在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正带着村民修补边境公路。"以前玉麦只有3个人,现在有100多户人家。"她指着远处的国旗说:"总书记说'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我们要让国旗在边境线上永远飘扬!"如今的玉麦,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幼儿园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边民的生活从"守边"转向"兴边"。

三、民生温度:雪域儿女的"幸福账单"

墨脱县背崩乡的次仁曲珍老人,最近逢人就说:"我活了80岁,第一次见到县城通隧道!"2023年10月,墨脱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雪山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高原孤岛"的历史。现在,从拉萨到墨脱只需4个小时,老人常坐着班车去拉萨看病,"以前要走3天,现在坐车半天就到了,医生还说我能多活10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西藏的发展,始终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在校生97万人,超过总人口的1/4。西藏大学的毕业生中,70%选择留在西藏工作,他们带着知识回到基层,成为乡村振兴的"火种"。

——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五级卫生健康服务网络覆盖所有县乡,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1965年的35.5岁提高到2024年的72.5岁。拉萨市的次仁奶奶患有高血压,现在每月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拿药,"以前看病要走10公里山路,现在下楼就能看病,方便得很!"

——文化传承焕发新生机。西藏博物馆的唐卡展厅里,年轻的扎西正在给游客讲解:"这幅《释迦牟尼本生图》用了27种矿物颜料,每一笔都要画上3天。"近年来,西藏投入10多亿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唐卡、格萨尔史诗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感慨:"以前觉得西藏很遥远,现在交通方便了,文化也更丰富了。这里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样子!"

四、未来之约:雪域高原的"中国梦"

2025年6月,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语重心长地说:"西藏的明天会更好,中华民族的明天会更好。"这既是殷切的嘱托,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拉萨河畔,年轻的创业者曲珍正忙着装修她的"藏文化体验馆"。"我想让更多人了解藏族的唐卡、藏香、藏药。"她打开手机,展示着刚刚签下的合作协议——来自北京的文旅公司要投资建设非遗工坊,"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各民族文化交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在海拔4500米的当雄草原,牧民次仁多吉正用无人机放牧。"以前放牧要骑马走一天,现在用无人机巡逻,效率提高了10倍!"他的手机里存着一段视频:无人机掠过草原,自动识别出走失的小羊,"这是县里给我们配的'智慧牧场'设备,科技让牧民的生活越来越轻松。"

暮色中的布达拉宫,金顶在夕阳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排着队等待参观,讲解员卓玛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见证。"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壮丽的时刻。

从"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跟跑者"到"并跑者",西藏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雪域儿女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共同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丽篇章。

格桑花开,山河无恙。这片承载着千年梦想的土地,正以蓬勃的生机,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