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以电折水”:电表读数里的节水智慧与农业新篇

辽宁作为严重缺水省份,面对农灌机井大多无计量设施的难题,试点推广“以电折水”模式,通过监测机井用电量并结合系数推算用水量,实现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助力节水增效与农业发展双赢。

时值北方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建新村,农户李道君像往常一样穿梭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他发现,地头多了一个一人多高的新设备,紧挨着农灌机井,上面清晰地写着:沈北新区农业灌溉机井“以电折水”监测站。这个看似普通的设备,正悄然改变着辽宁农业用水的管理模式,开启了一场以电表读数“算清”农业用水账的创新实践。

Featured Image

一、缺水之困:农业用水管理的现实难题

辽宁,作为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全社会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比超过一半,是用水的“大户”。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现有的农灌机井超过90%未配备取用水计量设施。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如何科学管理水资源、准确计算农业灌溉用水量,成了摆在辽宁面前的一道难题。

曾经,辽宁也尝试过给机井安装水表来计量用水量。沈北新区农业农村局水资源管理部部长郭万彤算了一笔账:农灌机井数量庞大,如果给每眼机井安装一块300多元的水表,再加上安装费用,这对于政府财政和用户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在现实的压力下,这种看似直接的方法行不通,寻找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的计量方式迫在眉睫。

二、“以电折水”: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国家“以电折水”首批试点省份,辽宁省水利厅与国网辽宁电力携手合作,踏上了探索科学计量农业用水量的创新之路。他们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水资源条件、农灌机井结构及灌溉方式等特性,先全面摸清农灌机井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然后采用样本测量值估算定点区域的用水量,并通过数据联动形成全域用水图谱。

在沈北新区,李道君家稻田旁的机井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样本井”。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科技数字化部工作人员赵昊东介绍,他们针对不同区域土地、气候等特点,以不同区域的“样本井”为例,分别设计了包含20多个影响因素在内的“以电折水”系数。在这片100多亩的水田里,有10多个农灌机井,他们不用给每个机井都安装监测站,只需选择其中一个“样本井”安装即可。通过将同一区域的其他农灌机井电量直接与系数相乘,就可以大致计算出用水量。

这个紧挨着农灌机井的设备,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数据采集器”,里面安装了电表、水表及传感器,能够测量水泵电压、电量、水压、瞬时流量等数据。这些数据会实时同步上传,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同步计算出其他农灌机井的用水量。在赵昊东的工作系统上,他可以实时查看整个辽宁省不同区域的用水量,并对一些异常情况实时预警。

为了给区域“以电折水”系数测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辽宁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灌机井,安装在线计量设施,实测机井取水量和用电量。截至目前,辽宁省已建成“以电折水”典型监测站点1600余处。这些监测站点就像是一个个“数据哨兵”,依托电力大数据为农业灌溉用水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尤其帮助一些缺水地区实现了节约用水的目标。

三、多重效益:节水增效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以电折水”系统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水量的准确计量,更在多个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它实现了农业灌溉用水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准确掌握每个区域的用水量,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在缺水地区,这种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能够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灌溉系统布局,“以电折水”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过去,农民旱田改水田,或者政府建设高标准农田时,设计灌溉管网主要依靠经验。现在,有了详实的数据,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哪块地用水量大,哪块地不缺水,从而更好地优化灌溉管网布局。沈北新区农业农村局水资源管理部部长郭万彤表示,这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以电折水”模式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相比于给每个机井安装水表,这种通过电表读数“以电折水”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计量成本。政府财政和用户的负担减轻了,而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却提高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辽宁,电表读数正成为算清农业用水账的关键。通过“以电折水”试点,辽宁在农业用水管理领域迈出了创新的一步。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将为辽宁乃至全国的农业节水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让每一滴水都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