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领取新规9月实施:从”养老储备”到”应急帮手”,你的养老钱更”灵活”了

文章介绍了9月1日起实施的个人养老金领取新规,新增重疾自付费用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年内领失业金累计12个月、正在领低保等三种领取情形,优化线上+线下多渠道申请,并明确提前领取后仍可继续缴存,旨在满足参保人多样化需求,增强制度灵活性与保障功能。

北京的张阿姨最近在手机上刷到一条新闻:"个人养老金能提前提取了?"她赶紧点开详细报道——原来,从9月1日起,国家要调整个人养老金的领取情形,除了原来的退休、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患重病、领失业金、吃低保的人也能申请提取了。这让刚满55岁的张阿姨心头一暖:"我老伴去年得了癌症,家里积蓄都搭进去了,要是能提前用点养老金应急,说不定能少借点外债......"

Featured Image

这样的故事,正是此次个人养老金政策调整的生动注脚。8月19日,人社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领取个人养老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自9月1日起,个人养老金领取情形从原有的3类扩展至6类,申请渠道也从单一银行网点拓展到线上+线下多平台。这场看似"技术性"的政策调整,实则是对"养老钱"的一次"功能升级"——它不再只是"退休后的零花钱",更成为了参保人应对人生风险的"安全垫"。

一、从"保退休"到"解急难":个人养老金的三大新增"应急出口"

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在原有领取条件(达到退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定居)基础上,新增了三类"特殊情形",每一类都瞄准了参保人最迫切的需求。

第一类:重疾家庭的"救命钱"​
新增情形中,最受关注的是"申请前12个月内,本人或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保自付费用累计超过本省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2024年为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9万元,若某家庭因癌症治疗自付了5万元,超出部分即可申请提取个人养老金。

这意味着,过去只能"专款专用"的个人养老金,现在能为重特大疾病家庭提供"及时雨"。上海的李女士去年确诊乳腺癌,治疗费用自付了8万元(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8.3万元),按照新政策,她可申请提取8.3万元以内的部分,刚好覆盖大部分自费支出。"以前买个人养老金是为了养老,没想到现在能救老伴的命。"李女士感慨道。

第二类:失业群体的"缓冲垫"​
第二类情形是"申请前2年内领取失业保险金累计达12个月"。这对失业后再就业困难的人群尤为重要。例如,45岁的王师傅因工厂裁员失业,领取了15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按照新政策,他可申请提取个人养老金,用于职业培训、过渡性生活开支等,避免因"断缴"导致养老储备中断。

第三类:低保家庭的"雪中炭"​
第三类情形是"正在领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低保户多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残疾人或重病患者,他们的个人养老金若一直"沉睡",反而可能加剧经济压力。政策允许他们提取后,既能缓解生活困难,又不影响后续养老储备——若后续经济状况改善,仍可继续缴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鲁全指出:"这三项新增情形,本质是将个人养老金从'未来保障'拓展为'当下支持',让养老金融工具真正服务于参保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特别是重疾情形的纳入,填补了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保障缺口。"

二、从"跑银行"到"线上办":申请渠道的"数字突围"

除了扩大领取范围,政策还对申请渠道进行了"数字化升级"。过去,参保人只能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开户银行申请领取;如今,新增了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入口,以及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线下窗口。

这一调整的背后,是对"适老化"需求的回应。72岁的退休教师陈大爷不会用手机,过去想查养老金账户得跑银行排队;现在他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的自助终端机上操作,或者让女儿帮忙通过电子社保卡申请,"不用折腾半天去银行,在家门口就能办"。

更值得关注的是,线上渠道的打通打破了"信息孤岛"。过去,医保、民政、社保等部门的数据未完全共享,参保人申请时需反复提交证明材料;如今,政策要求各地人社部门与信息平台对接,利用跨部门数据优化审核流程。例如,申请重疾提取时,系统可自动调取医保结算数据,核对自付金额是否符合条件,无需参保人手动提供病历和发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金维刚表示:"申请渠道的多元化,本质是通过数字化转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参保人的获得感。未来,随着'一网通办'的推进,个人养老金的领取将像查社保缴费记录一样便捷。"

三、从"一次性提取"到"可持续积累":个人养老金的"动态管理"

政策还回应了一个关键问题:提前领取后,还能继续缴存吗?答案是肯定的——除达到退休年龄外,其他情形领取的参保人,可根据经济条件继续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缴费,信息平台会自动将账户状态从"领取"变更为"缴存"。

这意味着,个人养老金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可以根据人生阶段动态调整的"养老储蓄罐"。例如,张阿姨的老伴若康复后重新工作,他们可以继续往账户里缴费,利用个人养老金的税收递延优惠(缴费和投资阶段免税,领取时按最低税率缴税),实现"边赚边存"。

金维刚解释:"个人养老金的核心是'完全积累+市场化投资',政策允许动态缴存,既尊重了参保人的自主选择权,也符合'长期主义'的养老规划逻辑。它不是一次性福利,而是贯穿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解决方案。"

四、从"政策文件"到"民生温度":个人养老金的"初心回归"

此次调整的背后,是国家对"养老钱"功能的重新定义——它不仅是"补充养老"的工具,更是"应对风险"的保障;不仅是"未来的钱",更是"现在的依靠"。

对普通参保人而言,这意味着:

  • 患重病的家庭不必再为"卖房治病"发愁,个人养老金能解燃眉之急;
  • 失业的打工人不必担心养老储备"断档",领取失业金的同时还能补充养老金;
  • 低保户不必因经济困难放弃养老规划,领取低保金的同时仍能积累养老钱。
    这些改变,让个人养老金真正从"纸上政策"变成了"身边温暖"。

从2022年试点到2024年全国推广,再到2025年调整领取情形,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每一次优化,都紧扣着参保人的实际需求。它告诉我们:养老保障不是"一刀切"的制度设计,而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动态调整的"民生工程"。

正如鲁全教授所说:"个人养老金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个人积累养老资产,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让每一个参保人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被保障'。当养老钱既能'养未来的老',又能'解当下的急',这样的制度才是真正有温度的。"

9月1日起,新的个人养老金领取政策将正式落地。对于每一位参保人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政策升级",更是一次"安心升级"——你的养老钱,从此更"灵活",也更"可靠"了。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