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海岱大地上的文明灯塔,照亮中华五千年

大汶口遗址作为六千余年前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其发现填补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空白,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关键史源,如今依托丰富遗存推进保护利用,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出土文物见证文明曙光与社会发展,相关文化元素还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生机。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诗经·齐风》中这优美的诗句,不仅描绘了古时汶水的壮阔景象,更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璀璨文明。发源于泰莱山区、奔流向西汇入黄河的大汶河,作为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不仅滋养了两岸的沃土,更在六千余年前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大汶口文化的诞生。今年6月,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这座沉睡数千年的文化宝库再度走进世人视野,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Featured Image

一、曙光初现:六千年的文明印记

泰山脚下,大汶河两岸的田野间,考古工作者们正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沉睡千年的遗迹。这些来自约6100年至4600年前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2025年7月,当考古队员们在大汶口遗址核心区发掘出5座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房址时,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民们在此安居乐业的生动场景。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59年,津浦铁路复线施工时,泰安宁阳工地意外挖出陶器碎片等文物,这一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远古文明的大门。考古人员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在大汶河南岸堡头村,133座史前墓葬重见天日,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象牙器等丰富器物出土,轰动学界。这些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精湛,展现了大汶口先民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1959年首次发掘后,1974年、1978年又对大汶河北岸进行了两次发掘。"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保卫介绍道。这三次大规模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涵盖了大汶口文化早中晚各阶段,为研究这一文化提供了完整的时空框架。后续工作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更发现了分布密集、规划清晰的早期房址,这些发现对理解该文化早期社会结构和发展脉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考古工作站,文物修复师们正专注地对出土器物进行修复。棉签轻拭,陶片上的泥土逐渐剥离,精美图案重焕光彩。今年2月以来,考古工作人员已修复了100余件器物,其中包括陶豆、觚形杯、鼎、三足钵等。其中,去年出土的八角星纹彩陶豆尤为引人注目,它以红褐陶衣为底,六组白彩八角星纹环绕器身,其纹饰构思与彩绘技艺,标志着大汶口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这些修复后的文物,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的审美情趣,更承载着他们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指出,这一发现打破了之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仅有仰韶、龙山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认识,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可信史源。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史前文明与后世文化,让我们得以更完整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二、礼出东方:文明曙光的制度萌芽

今年6月,山东广饶傅家遗址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证实该遗址存在距今4750年前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会形态。这一发现不仅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更以分子遗传学证据实证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具体结构,刷新了母系社会最早仅可追溯至欧洲铁器时代的遗传学线索溯源时间。

人类早期社会从平等走向分化、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在墓葬制度变迁中清晰体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认为,距今5000年前后,泰安大汶口、章丘焦家、滕州岗上等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和贵族墓地的出现,是山东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节点。

2016年起,山东大学发掘的焦家遗址中,大汶口中晚期墓葬引人瞩目:400多座墓中,70%使用葬具,包括百余座单棺墓、二十余座一棺一椁墓及两座罕见的一棺两椁大墓。这在全国同时期的墓地中极为少见,墓葬中呈现的贫富差距和等级差别,表明这一时期社会分层已经相当明显。

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一座长4.2米、宽3.2米的大汶口遗址M10复原墓葬,向人们展示着墓主的昔日荣光。这位50-55岁的女性,双手握獐牙,头戴77个单件组成的3串石质装饰品,随葬玉铲、臂环、指环及大量陶器——仅陶瓶就达38件。这些随葬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精美,彰显着墓主尊贵的身份地位。

"器以藏礼",《左传》中的这句话道出了礼器的重要性。在大汶口时期,精美的陶器与玉器逐渐从日常生活用具,转变为彰显身份地位的礼器。这些礼器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礼制的萌芽,而礼制正是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传统要素。

张保卫介绍,大汶口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附近地区,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其影响范围拓展到山东全境、江苏和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覆盖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这种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融合,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守护共生: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

大汶口文化的魅力不仅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中,更融入了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前段时间,由中国残联策划组织、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美丽工坊 绽放纽约"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集亮相联合国总部。在展出的200余件作品中,大汶口花边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斌杰设计的花边伞和花边扇入选,向世界展示了大汶口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这些花边伞上使用了旋涡纹的小饼状连接网扣,以及花瓣纹作为伞的周边基础纹样,这些是我从大汶口陶器的纹饰中找到的灵感。"唐斌杰说。这种将古老纹饰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新,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让大汶口文化以新的形式走向世界。

大汶口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典范。近年来,山东泰安市依托丰厚遗存,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为遗址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公众了解和体验这一古老文明创造了条件。

在考古发掘现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考古工作者的专业与严谨,更感受到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每一次新发现,都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每一件文物的修复,都是对过去的深情对话。这些工作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更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大汶口遗址,这座海岱大地上的文明灯塔,不仅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更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它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今天的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通过保护与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是在守护过去,更是在为未来奠定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些古老的文明印记,以创新精神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让大汶口文化的光芒继续照耀海岱大地,照亮中华文明的未来之路。正如汶水汤汤,奔流不息,中华文明也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