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的听觉盛宴

陕北民歌博物馆是一座以“听”为核心的特色场馆,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展览方式,展演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秧歌、陕北说书等民歌艺术,传承陕北文化精髓,借《黑神话:悟空》热度推动民歌“出圈”,让游客在听觉盛宴中感受黄土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

在陕西省榆林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它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主要依靠视觉来呈现展品,而是一座能用耳朵“逛”的神奇场馆。当你置身其中,移步换景之间,或高亢嘹亮、或奔放悠扬的歌声便会飘进耳朵,带你开启一场独特的听觉之旅。

Featured Image

用耳朵“逛”博物馆:独特的体验

2018年5月对外开放的陕北民歌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陕北民歌为宗旨,采用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法有机结合的新颖展览方式,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在这里,一位位陕北民歌演唱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听觉上的盛宴。与在普通博物馆里安静地观赏展品不同,游客们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里,更多的是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那来自黄土地的声音,感受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

劳动号子:劳动中的激情乐章

“同志们呀么嗬嘿,打起夯呀么嗬嘿”,打夯号子、船工号子等劳动号子是陕北民歌音调中最早的根源和基础。这些号子律动性强、节奏感强,是当地百姓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歌唱形式。在过去,人们在进行打夯、划船等劳动时,为了增加干劲、协调劳动、相互鼓励,便会唱起这些号子。那有力的歌声,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劳动者们齐心协力、挥汗如雨的场景。在博物馆里,当演唱者唱起这些劳动号子时,游客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劳动的热情和力量,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火热的劳动现场。

榆林小曲:南北融合的温婉旋律

“我有心采一支,恐害怕看花人骂”,榆林小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丝竹齐奏、与歌声和鸣的独特魅力。熟悉的江南韵律融入其中,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水乡的温婉。而它本身源于南方,吸收化用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经南北交融合流而成。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既有着江南水乡的柔情,又有着陕北大地的质朴。在博物馆里聆听榆林小曲,就像是在品味一杯融合了南北风情的香茗,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陕北秧歌场图:民间歌舞的艺术密码

“一串铃、十盏灯、里十二莲灯外八角”,这些神秘的纹路和名字,是陕北秧歌路线图的花样展示。陕北秧歌是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舞者衣着鲜艳,配乐锣鼓喧天。在博物馆里,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陕北秧歌场图,游客们可以了解到这种民间歌舞的独特魅力。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盼望,每一个场图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寓意。当人们看到这些场图时,仿佛能看到当年热闹非凡的秧歌表演现场,感受到那份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陕北说书:说古论今的艺术传奇

一把三弦,两块甩板,陕北说书艺人说古论今,道尽悲欢离合。陕北说书源起于明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曲艺形式。它富于变化,有“九腔十八调”之美称。在过去,陕北说书是人们茶余饭后娱乐和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如今,爆火游戏《黑神话:悟空》让陕北说书强势“出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博物馆里,当说书艺人用一副好嗓子传遍千沟万壑,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时,游客们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感受到了陕北说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传承与弘扬:让陕北民歌走向未来

陕北民歌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陕北民歌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陕北民歌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各种表演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民歌。同时,博物馆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音频、视频等,让更多的人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陕北民歌博物馆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用声音诉说着陕北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当我们用耳朵“逛”这座博物馆时,不仅是在欣赏音乐,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相信在未来,陕北民歌博物馆将会吸引更多的人,让陕北民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