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畔竹埠港: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绿洲”的涅槃之路

文章讲述了湘潭竹埠港从20余年前作为化工重镇带来严重生态污染,到在国家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下,政府壮士断腕关停28家企业,历经艰难攻克复合污染治理难题,最终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绿洲”华丽转身,成为湘江生态治理生动缩影的故事。

盛夏的湘江湘潭段,晨雾如轻纱般笼在江面,两岸新绿蓬勃生长。摄影师熊汉泉站在竹埠港的江滩上,快门声清脆响起——镜头里,一只白鹭掠过澄澈的水面,翅尖沾起细碎的光;不远处,几位老人正沿着修复后的江岸步道缓缓踱步,脸上是闲适的笑意。这一幕,与他26年前按下快门的场景形成了震撼对比:彼时,刺鼻的化工废气弥漫在空气中,浑浊的江水泛着诡异的光泽,烟囱林立的厂区吞吐着灰黑的浓烟,每一次快门的“咔嚓”声,都像是对这片土地伤痕的沉重记录。

Featured Image

一、往昔荣光下的“生态之殇”:工业狂飙的沉重代价

时间回溯到1998年除夕,熊汉泉去竹埠港亲戚家拜年,刚踏入这片区域,一股刺鼻的气味便扑面而来。那是化工原料混合着废气的气息,呛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彼时的竹埠港,是湘潭乃至湖南工业版图上的“明星”:28家化工厂沿江而建,机器轰鸣昼夜不息,每年创造的45亿元产值,占湘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惊人,是当之无愧的“钱袋子”。

“那时候,厂区周边的酒楼天天爆满,工人们下了班就往这儿跑,饭点排队都得等半天。”龚美云在竹埠街经营“美云酒楼”四十多年,见证了这里的繁华鼎盛。她的记忆里,酒楼的生意随着工厂的机器声一起沸腾,街坊邻居靠着工厂的工资单过上了安稳日子,竹埠港成了湘潭人眼中的“就业天堂”。

然而,繁荣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生态代价。镉、铅等重金属悄然渗入土壤,如同无声的毒药侵蚀着大地的肌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湘江,将原本清澈的江水染成浑浊的“墨汁”;刺鼻的废气弥漫在空气中,灼烧着居民的喉咙,连呼吸都成了负担。住在竹埠街2号的尹三元嬷嬷,七十多岁了,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的情景:“我们家离厂区还有段距离呢,可只要风一刮,脑袋就疼得厉害,田里的庄稼要么枯死,要么长出来的全是病恹恹的,根本种不活。”她的儿子彭长根是老工人,谈起过去时语气里虽带着对工厂的怀念,却也不得不承认:“那时候为了发展,确实没顾上环境,江水黑得像酱油,鱼虾都绝迹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湘潭人,熊汉泉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切。上世纪60年代,他在湘钢的厂区里长大,童年的记忆里是高炉出铁时的风呼火啸,是堆满工业渣的空地上孩子们的嬉闹。但当他将镜头对准竹埠港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江水不再清澈,天空不再湛蓝,居民的笑脸被口罩遮掩。从那时起,他便决心用镜头记录这片土地的变迁,“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转折时刻:生态文明建设的“湘江决心”

转机出现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的愿景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2013年,湖南更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而竹埠港——这个扼守“长株潭咽喉”、与长沙城区隔江相望的化工重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重的污染问题,被列为治理的重点区域。

“当时政府下了决心,必须关停这些污染企业,哪怕付出再大的经济代价。”熊汉泉站在曾经热闹非凡的厂区旧址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一根根排污管被果断割断,一座座冒着黑烟的烟囱在爆破声中轰然倒下,漫天尘埃中,他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那场面既震撼又让人心疼,但大家都知道,这是竹埠港重生的必经之路。”

随着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竹埠港逐渐安静下来。曾经机器轰鸣的厂区,开始了一场漫长的“疗伤”之旅。湘潭市将竹埠港纳入岳塘经开区实行片区整体开发,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

三、艰难“疗伤”:攻克复合污染的“世界难题”

然而,治理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竹埠港的土壤污染,是全国罕见的“复合污染体”——单一的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或许有成熟的治理方法,但这里的土壤里,多种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相互交织,如同隐藏在地下的“毒瘤”,治理难度极大。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几乎找不到可以借鉴的经验。”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岳塘分局副局长雷俊回忆道,“全国没有相似的治理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016年,国家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土壤治理提供了顶层设计;2018年,全国首个大区域复合污染区污染治理风险管控和再开发建设工程在竹埠港正式启动。

治理团队像“医生”一样,为这片土地进行“精准诊断”。他们用钻孔机在3.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下了无数个采样点,各部门联合考察,绘制出一张详细的“污染地图”——哪里是重污染区,哪里需要重点监控,都标注得清清楚楚。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采取“对症下药”的治理方案:易家坪片区被规划为公共服务地块,治理时先将表层污染土壤清挖转运,进行异地修复和集中填埋管控,然后在原处覆盖清洁土壤,再进行后续开发利用。2021年,该地块的治理修复工程顺利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的效果评估审查,实现了从“毒地”到“宝地”的华丽转身。

“这6年里,我们累计完成土壤修复治理58.6万立方米,处置危险废渣3.8万吨,处理废水约8.8万吨。”雷俊指着墙上的治理进度表说道,“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

四、重生之景: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绿洲”

如今的竹埠港,早已褪去了昔日的“工业锈色”,焕发出勃勃生机。曾经堆满化工原料的厂区旧址,如今变身为一片片绿地和公园,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在步道上悠闲散步;江水变得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白鹭不时掠过水面,留下优美的身影;江岸步道宽敞整洁,沿途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缠绕在湘江之畔。

熊汉泉的镜头里,记录下了这一切的变化。从刺鼻的空气到草木的芬芳,从工业的轰鸣到候鸟的低语,他用一幅幅照片,串联起了竹埠港的“前世今生”。“现在拍出来的照片,都是明亮的、温暖的,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灰暗和沉重。”他笑着说,“这片土地终于活过来了,它不再是‘污染毒瘤’,而是整装待发的‘生态绿壤’。”

对于竹埠港的居民来说,变化更是实实在在的。“现在空气好了,江水清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舒心了。”龚美云把酒楼重新装修了一番,主打当地特色美食,吸引了不少游客;尹三元嬷嬷的孙子大学毕业后回到湘潭,在一家环保企业找到了工作,“奶奶,我们现在守护的是真正的绿水青山,以后肯定能变成金山银山!”

竹埠港的涅槃重生,是湘江流域生态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见证了湖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决心,也向世人证明:只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治理污染,以科学精准的方法修复生态,曾经的“生态伤疤”也能变成“发展亮点”。当江风拂过这片重生的土地,我们仿佛听到了湘江的欢歌,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