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介绍其无袋台球、足球场排球等突破传统界限的创新项目,展现体育多元包容的本质——让普通人参与、连接彼此,同时体现成都“包罗万象”的城市气质与“体育即生活”的理念。

8月的成都,三岔湖的风裹着荷香掠过水面,一群划着皮划艇的年轻人正追逐着一颗橙色的水球——这不是普通的趣味游戏,而是成都世运会新增的"水上排球"项目。不远处的草坪上,一群戴着护具的搏击手正以"点到为止"的招式过招,拳风带起的草屑在阳光下飞舞;而在室内体育馆,几位选手正俯身盯着一张没有袋口的绿色台球桌,用球杆轻推母球,试图让目标球擦着桌沿滑入"虚拟袋口"......
这不是某部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场景,而是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世运会")的真实赛场。当传统体育迷还在为"奥运会项目是否该扩容"争论不休时,成都用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体育盛会,向世界展示了体育最本真的模样:它可以是划着皮艇打水球的浪漫,可以是搏击时"不伤人只较技"的克制,甚至可以是台球桌上"没有袋口却要精准入框"的荒诞——体育的边界,从来不该被定义。
一、"不按套路出牌"的赛场:成都的"叛逆"与包容
在成都世运会的"创新项目展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被网友戏称为"无袋台球"的特殊球台。与传统斯诺克或美式台球不同,这张绿色台球桌的四角和边沿没有袋口,目标球被击出后,选手需要通过控制母球的走位,让目标球擦着桌沿的"虚拟袋口"滑落。"这其实是对传统台球的解构。"项目设计师、成都体育学院教授李阳解释,"我们想传递的是:体育不必拘泥于'必须进袋'的规则,享受击球的过程、挑战精准度,本身就是乐趣。"
这种"解构"思维,贯穿了成都世运会的多个项目。比如"足球场上的排球"——在标准足球场中央画一个排球网,两队各5人,用足球代替排球进行攻防;"皮划艇水球"则将皮划艇的平衡技巧与水球的团队配合结合,选手需要在晃动的艇上完成传球、射门;还有"盲人门球"的升级版本,选手蒙眼后通过声音判断球的位置,用特制球棒击球入门......
"这些项目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对体育本质的回归。"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阿努阿尔·阿扎姆在考察成都世运会时感慨,"体育的核心从来不是'竞技',而是'人'——让人在运动中释放天性,感受快乐,连接彼此。"在成都,这种理念被具象化为各种"不按套路出牌"的项目,它们或许不够"高大上",却让体育真正"活"了起来。
二、小人物的"大舞台":体育如何照亮普通人的生活
在"无袋台球"的赛场上,25岁的成都姑娘王雨桐正专注地推着母球。她是成都一所社区健身房的台球教练,平时主要教中老年人打传统台球。"听说世运会要办'无袋台球',我第一个报名。"王雨桐说,"传统台球对新手不太友好,新手常常因为打不进球而沮丧。但无袋台球不一样,你可以尽情尝试不同的走位,就算没进目标球,擦着桌沿滑落的瞬间也很有成就感。"
在"足球场排球"的场地边,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阿木尔正和队友们练习传球。"我们村平时没什么娱乐活动,年轻人要么打工,要么在家务农。"阿木尔说,"去年村里的广场装了篮球架,我们就开始打篮球;现在世运会来了,我们又接触了足球排球。这些运动让我们知道,原来快乐可以这么简单——不需要昂贵的装备,不需要专业的训练,几个人凑在一起,就能玩得很开心。"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构成了成都世运会最动人的底色。与奥运会、亚运会等顶级赛事相比,世运会的参赛选手多为大学生,项目设置也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但正是这种"接地气",让体育真正从"殿堂"走向"人间"。正如一位观赛的成都市民所说:"以前觉得体育是运动员的事,现在才发现,体育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在皮划艇上笑,在台球桌前较劲,在排球网前奔跑,这些瞬间,比金牌更珍贵。"
三、成都的"包罗万象":体育如何成为城市的文化密码
成都世运会的"不按套路出牌",并非偶然。这座以"休闲""包容"著称的城市,骨子里就刻着"多元共生"的基因。从茶馆里的盖碗茶到巷子里的麻将声,从火锅的热辣到川剧的变脸,成都人从不排斥"新事物",也从不否定"老传统"。这种气质,完美地融入了世运会的每一个细节。
在"划皮艇水球"的赛场旁,主办方特意设置了"川味补给站",提供冰粉、凉糕、钟水饺等成都特色小吃;在"盲人门球"的休息区,志愿者用四川话为选手加油:"雄起!莫慌!";甚至在"无袋台球"的计分牌上,除了英文和数字,还印着一行小字:"巴适得板!"(四川方言,意为"舒服极了")。
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融入,让世运会不再是"舶来品"的展示,而成为成都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正如成都世运会组委会秘书长张伟所说:"我们不想办一场'标准化的国际赛事',而是想办一场'有成都味道的世界派对'。在这里,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通过皮划艇水球,外国朋友可以了解成都的水文化;通过盲人门球,他们可以感受成都的包容;通过无袋台球,他们可以看到成都人对生活的热爱。"
结语:体育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
当成都世运会的圣火在东安湖体育公园点燃时,没有人再纠结"哪些项目该进世运会"的问题。因为在这座城市看来,体育从来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它可以传统,也可以创新;可以竞技,也可以娱乐;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
正如一位参赛的非洲大学生所说:"在成都,我看到了体育最美好的样子——它不评判你的出身,不定义你的能力,只看你是否能享受运动的快乐。在这里,我不再是'非洲选手',不是'贫困生',只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普通人。"
这或许就是成都世运会最想传递的精神:体育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击败对手",而是"看见自己";不是"争夺金牌",而是"点亮生活"。当各种或传统或创新的项目在成都的赛场上绽放,当每个参与者都能在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这座城市用一场盛会告诉世界:所谓"完美"的体育,从来不存在;而"多元"的体育,才是最动人的模样。
在成都的街头,一位老人看着皮划艇上的年轻人笑着说:"现在的娃娃玩得真有意思。"而他的孙子正举着手机,记录下爷爷第一次看"无袋台球"的兴奋表情。这一幕,或许就是对"体育无限"最好的诠释——无论年龄、性别、国籍,只要心中有热爱,每个人都能在体育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