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蚊子工厂”:生物防治新战力——用“绝育雄蚊”狙击基孔肯雅热

广州市黄埔区“蚊子工厂”每周培育500万只“绝育雄蚊”,通过生物防治技术降低白纹伊蚊数量,防控基孔肯雅热,为全球蚊媒疾病防控提供新方案。

引言:当传统灭蚊遇上生物科技
近期,由白纹伊蚊传播的基孔肯雅热病毒在多地出现点状散发病例,这种急性传染病以高热、关节剧痛为主要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致残。面对这一公共卫生威胁,常见的防控手段如清理积水(蚊虫孳生地)、喷洒杀虫剂虽有一定效果,却面临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等局限。在广州市黄埔区,一家名为“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特殊机构——被外界称为“蚊子工厂”的生物实验室,正以每周生产500万只“绝育雄蚊”的规模,悄然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蚊虫歼灭战”。其核心技术“以蚊治蚊”,通过释放经过特殊处理的雄蚊,从源头阻断病毒传播链,为全球蚊媒疾病防控提供了全新的生物解决方案。

Featured Image

一、病毒威胁:白纹伊蚊与基孔肯雅热的“致命搭档”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媒介正是常见的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这种蚊子体型小、飞行能力强,偏好在白天活动,且对城市环境适应力极强——废旧轮胎、花盆托盘、闲置容器中的积水都是它们的“育儿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基孔肯雅热曾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引发大规模流行,感染后患者常出现突发高热(可达40℃)、剧烈关节疼痛(甚至数月无法活动)、皮疹等症状,虽死亡率较低,但重症患者可能遗留慢性关节炎等后遗症。

在我国,尽管基孔肯雅热尚未大规模暴发,但近年来已有多地报告输入性病例,且白纹伊蚊作为本土优势蚊种,其广泛分布使得病毒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存在。传统的防控方式主要依赖物理(清理积水)和化学(杀虫剂)手段:前者需依赖居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且对隐蔽积水点(如地下管道)难以彻底清除;后者虽能快速灭蚊,但长期使用易导致蚊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可能误伤益虫、污染土壤和水源。在此背景下,“生物防治”成为科学家探索的新方向。

二、“蚊子工厂”的秘密:如何培育“绝育战士”?

走进位于黄埔区的“蚊子工厂”,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印象中的脏乱养殖场,而是一排排智能化恒温恒湿车间。这里通过标准化流程,每周稳定产出500万只“绝育雄蚊”——它们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核心“武器”。

第一步:精准筛选“雄蚊军团”
白纹伊蚊的雌雄个体外形差异微小(雄蚊触角呈羽毛状,雌蚊则为锯齿状),但防控的关键恰恰在于“只释放雄蚊”。这是因为雌蚊是唯一吸血并传播病毒的群体(需吸血产卵),而雄蚊以植物汁液为食,不叮咬人类。工厂通过“性别分离技术”,利用雌雄蚊蛹在大小、密度上的细微差异,结合机器视觉分选系统,将刚羽化的雄蚊幼虫精准筛选出来,确保释放群体“零雌蚊”。

第二步:辐射“绝育手术”
筛选出的雄蚊并不会直接放归自然,而是要接受一项特殊的“绝育处理”——钴60-γ射线辐照。这种技术通过控制辐射剂量,破坏雄蚊生殖细胞的DNA结构,使其在与野生雌蚊交配后,无法产生可孵化的虫卵。科研团队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低剂量辐射既能保证雄蚊存活率和交配竞争力,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其生育能力。数据显示,经过处理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下的卵孵化率可降至不足5%。

第三步:规模化扩繁与质量控制
工厂的核心区域是多层立体养殖架,每层密布着装有仿生幼虫培养液的塑料盒,白纹伊蚊幼虫在其中以特制饲料为食,经过约7-10天的生长后化蛹。工作人员每日监测水温(控制在28±1℃)、溶氧量及饲料投喂量,确保幼虫健康发育。成蚊羽化后,还需经过严格的健康检查(剔除畸形个体)和活力测试(模拟野外环境的飞行能力评估),最终只有符合标准的“精锐雄蚊”才会被装入专用释放盒,送往目标区域。

三、实战效果:从实验室到社区的“生态阻击战”

自2018年起,“蚊子工厂”的“绝育雄蚊”已在广州多个社区开展试点投放。以番禺区某城中村为例,该区域曾因建筑密集、积水点多成为白纹伊蚊“重灾区”,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较高。科研团队联合当地疾控部门,连续3个月在小区绿化带、楼顶水箱周边等蚊虫孳生点释放绝育雄蚊,每周投放量约10万只。

效果评估显示:试点区域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对照区下降超70%,蚊虫叮咬投诉量减少85%,更重要的是,未监测到基孔肯雅热本地感染病例。中国科学院院士、蚊媒防控专家康乐评价称:“这种‘以蚊治蚊’的技术通过生物竞争实现种群压制,避免了化学农药的副作用,是可持续防控的重要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的核心并非“杀死所有蚊子”,而是通过降低野生雌蚊的繁殖成功率,逐步瓦解蚊虫种群的繁殖能力。当绝育雄蚊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约3:1),野生雌蚊与绝育雄蚊交配的概率大幅上升,最终导致新一代蚊虫数量锐减,形成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未来展望:从基孔肯雅热到全球蚊媒防控的“中国方案”

目前,“蚊子工厂”的产能已可满足局部区域的规模化防控需求,但其潜力远不止于此。科研团队正在研发第二代技术——通过基因编辑(如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植入)培育“绝育雄蚊”,这种细菌天然存在于部分昆虫体内,能进一步抑制蚊虫携带病毒的能力(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相比辐射绝育,基因驱动技术具有更稳定的遗传特性,且无需频繁释放,有望实现长效防控。

此外,针对不同地区的蚊种差异(如南方白纹伊蚊、北方淡色库蚊),“工厂”已建立多物种适应性培育体系,并与东南亚、非洲等蚊媒疾病高发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中国的生物防治技术为全球提供了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替代方案,尤其适合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

结语:一场关乎公共卫生的“微观革命”
在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疾病威胁加剧的当下,“蚊子工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防控策略从“被动灭杀”转向“主动调控”。那些在实验室里诞生的“绝育雄蚊”,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切断传播链、守护人类健康的重任。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言:“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所有蚊子,而是让它们不再成为疾病的‘帮凶’。” 当科技与生态智慧结合,这场微观层面的“蚊虫战争”,或许正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开辟一条新路。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