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锯声”到”蝉鸣”:吉林停伐十年的生态重生与绿色崛起

吉林自2015年停伐后,林业从“砍树”转型为“看树”,发展出研学、康养、冰雪运动等新业态,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森林覆盖率提升,走出“以绿生金”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长白山系龙岗山脉的苍翠怀抱中,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正迎来暑期旅游高峰。碧波荡漾的天池如明珠镶嵌林海,皮划艇划过湛蓝湖面泛起晶莹水花,研学队伍围着火山科普讲解员听得入神。单日近万人的客流,让这个曾经以伐木闻名的林场,如今蜕变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上的生态明珠。这片土地的涅槃重生,正是吉林林业停伐十年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

Featured Image

一、伐木声远去:一场影响深远的生态转折

2015年4月1日,随着国家一声令下,从大兴安岭到长白山脉,绵延数千公里的林海中,持续了六十多年的伐木声戛然而止。内蒙古、吉林等重点国有林区,像吉林龙湾群这样的林场,纷纷挂斧停锯,开启了从"砍树经济"到"护绿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在辉南县林业局档案室里,泛黄的伐木记录簿定格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一棵棵参天大树被记录为冰冷的数字,林场工人的工资单与伐木量紧密挂钩。老伐木工张建国回忆:"那时候冬天零下三十多度,我们天不亮就上山,锯声能传出去好几里地。"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在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长白山林区面临着森林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受损的严峻挑战。

停伐政策的实施,犹如一剂猛药,让过度开发的森林获得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机会。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吉顺感慨:"我的父亲是第一代伐木工,我亲眼见证了林场从'砍树'到'看树'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态觉醒。

二、转型破茧:多元业态激活绿色动能

停伐后的林区,并没有陷入发展停滞的困境,反而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催生出一系列绿色新业态。研学旅游、森林康养、冰雪运动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传统林区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龙湾群森林公园,夏季的研学营地总是热闹非凡。孩子们在专业导师带领下,监测火山口湖水质、观察森林昆虫生态,这种沉浸式的自然教育课程深受家长欢迎。公园负责人介绍:"我们开发的'森林课堂'系列研学产品,将生态保护知识融入趣味体验,暑期报名常常提前一个月就满员。"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全省已打造出"龙湾野生杜鹃节""露水河狩猎场""老白山红叶节"等20多个生态旅游品牌。这些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更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2024年,全省生态旅游接待游客量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亿元。

在延边和龙市的"桑黄小镇",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金黄色的桑黄菌段上生长着珍贵的药用真菌。八家子林业局抓住停伐机遇,投入3.2亿元打造桑黄全产业链,从菌种培育到深加工产品开发,形成了一条价值数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董事长孙成忠介绍:"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00多户林农转型,户均年增收超过5万元。"

三、林下生金:生态经济的立体化实践

停伐不仅改变了林区的产业结构,更重塑了人们对森林价值的认知。在延边安图县岛安林场,老伐木工孙彦龙如今的身份是灵芝种植技术员。他指着郁郁葱葱的林下灵芝园说:"这些宝贝就长在当年砍树留下的林荫下,不用砍一棵树,年收入比过去伐木还高。"

吉林省创新实施的"林下经济+"模式,让森林资源得到立体化开发。在长白山区,林下种植人参、灵芝、桑黄等中药材达12万亩;林蛙养殖、蜜蜂放养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森林步道、森林人家等休闲业态方兴未艾。省林草局产业处处长李伟介绍:"我们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原则,全省林下经济年产值已突破40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50万人。"

数字背后的生态效益同样显著。最新监测显示,吉林省森林覆盖率已达45.42%,森林蓄积量11.09亿立方米,较停伐初期分别增长3.2个百分点和18%。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超过1.2亿吨,释放氧气约1亿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超过5000亿元。

在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林业工人王师傅正在参与春季植树。他感慨:"以前我们上山砍树,现在我们上山种树。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大,心里特别踏实。"这种角色转变,正是吉林林业人生态自觉的生动写照。全省每年义务植树超过1500万株,森林经营质量显著提升。

四、绿色启示:生态文明的吉林实践

停伐十年的实践,为全国重点林区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吉林省通过立法保障、政策引导、科技支撑等多维度创新,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路径。省林草局局长金喜双总结:"我们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林业职工从'靠山吃山'转变为'养山富山'。"

这种转型经验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吉林的森林碳汇能力持续增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的崛起,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吉林林业正向着更高目标迈进。未来五年,全省计划新增造林面积100万亩,培育千亿级林草产业集群,打造"长白山森林生态经济示范区"。正如龙湾群森林公园里郁郁葱葱的红松林,吉林的绿色事业正在生生不息地延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从震耳欲聋的伐木声到清脆悦耳的鸟鸣,从尘土飞扬的运材路到游人如织的生态步道,吉林林业的转型故事还在继续。这片曾经为国家建设贡献良多的林海,如今正以更加葱郁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吉林方案"。在这里,每一片绿叶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每一棵树木都见证着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