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成焕:24岁青春,定格在太行山的烽火里

本文讲述了河南新县农家少年叶成焕从投身革命到成长为八路军772团团长的历程,重点记述其在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1938年在长乐村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事迹,展现了这位24岁抗日英雄"不畏牺牲杀敌寇"的崇高精神与民族气节。

1938年4月16日,山西武乡县长乐村的山梁上,硝烟还未散尽。一位身着灰布军装的年轻军官倒在血泊中,胸前的子弹伤口还在渗着热气。他右手紧攥着驳壳枪,左手撑着身下的焦土,目光仍望着前方——那里是他刚指挥完的战场,是他用生命守护的阵地。

Featured Image

他叫叶成焕,时年24岁,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从河南新县的农家少年到抗日战场的"钢铁团长",他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太行山的褶皱里刻下了最炽热的青春印记。

一、大别山的星火:从放牛娃到八路军团长

1914年,叶成焕出生在河南新县箭厂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叶启富是村里的木匠,母亲吴氏靠挖野菜、纺线维持生计。家境的艰难,让叶成焕从小就养成了坚韧的性格。10岁时,他便跟着父亲上山砍柴,12岁开始给地主家放牛,15岁到县城学做木匠活。

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鄂豫皖。13岁的叶成焕在村头听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这个名字。他跟着村里的赤卫队员贴标语、送情报,16岁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6岁的叶成焕在红四方面军入伍,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他作战勇猛,很快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班长、排长,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1935年到达陕北后,进入抗大学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23岁的叶成焕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此时的他,身高不过1.65米,清瘦的脸庞上还带着少年的稚气,但眼神里却燃烧着火焰——那是经历过雪山草地、见过无数战友牺牲的坚定,是对侵略者的仇恨,更是对民族解放的渴望。

二、太行山的三战:用生命书写"钢铁团长"的传奇

1938年2月,叶成焕率772团随386旅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他们的第一个战场,是山西昔阳的长生口。

长生口是日军南下石家庄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军第10师团的一个加强中队在此驻守,配备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叶成焕带着侦察员连续三天摸爬滚打,终于摸清了敌人的布防漏洞:日军将主力放在山顶,山脚下的小庙和几间民房防守薄弱。

"咱们就从这儿突破!"叶成焕在作战会议上指着地图上的民房位置,声音洪亮。2月22日深夜,772团悄悄摸到日军阵地前。叶成焕亲自带领突击队,用刺刀挑开铁丝网,扔进手榴弹。"冲啊!"随着一声怒吼,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仅用半小时就突破了日军防线。此战歼敌5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772团首战告捷。

紧接着是神头岭伏击战。3月16日,日军第108师团主力经神头岭向长治进犯。叶成焕发现,日军仗着装甲车和骑兵的优势,把公路修在了山梁上,两侧是深沟,只有中间一条窄路可行。"这是'瓮中捉鳖'的好机会!"他命令部队在山梁两侧的灌木丛中隐蔽,专等日军进入伏击圈。

上午10时,日军车队缓缓驶来。当第一辆装甲车进入射程时,叶成焕猛地举起驳壳枪:"打!"刹那间,步枪、机枪、手榴弹同时怒吼,日军车队瞬间乱成一团。一辆装甲车被手榴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骑马的日军军官被乱枪打落马下,挣扎着爬起来想逃跑,被战士一刺刀挑翻。此战,772团歼敌150余人,击毁汽车3辆、摩托车10余辆,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

最惨烈的是响堂铺战斗。3月31日,日军第14师团主力企图经响堂铺西进,叶成焕奉命在公路两侧设伏。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中午,日军凭借飞机掩护,向772团阵地发起疯狂反扑。叶成焕站在最前沿的土坡上,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子弹不时从他头顶飞过。"团长,危险!"警卫员拉着他的衣袖。"没关系,我在这儿,战士们就有主心骨!"他大声喊道。

下午2时,日军集中10余挺机枪向772团2营阵地扫射,2营伤亡惨重。叶成焕抄起机枪,亲自向敌人射击。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战士们要扶他下去包扎,他却咬着牙说:"我没事,继续打!"直到增援部队赶到,他才被战士们强行按在担架上。

三战下来,772团共歼敌500余人,击毁汽车180余辆,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刘伯承师长拍着叶成焕的肩膀说:"好小子,打得好!772团是386旅的'铁拳头',你就是这铁拳头的'拳锋'!"

三、长乐村的绝唱:24岁青春,永远定格在太行山

1938年4月,日军为报复八路军的连续打击,调集3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4月14日,日军第108师团主力3000余人,分三路向长乐村扑来。此时,772团正在转移途中,与日军先头部队遭遇。

"情况紧急,必须挡住敌人!"叶成焕迅速判断形势,命令部队抢占村后的山梁,构筑工事。战士们刚挖好战壕,日军就冲了上来。叶成焕站在山梁上,举着望远镜喊:"各排注意,等敌人靠近了再打!"等日军进入50米射程,他猛地挥手下令:"打!"

刹那间,山梁上枪声大作。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尸体滚下山坡。但敌人依仗人数优势,不断增兵。叶成焕的左臂又在刚才的战斗中被流弹擦伤,鲜血浸透了绷带,但他全然不顾,继续指挥战斗。

下午3时,日军集中迫击炮向772团阵地轰击。一发炮弹落在叶成焕身边,爆炸的气浪将他掀翻在地。战士们冲过去要扶他,他却推开大家:"我没事,快去支援3营!"话音未落,又一发炮弹在他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胸部。

"团长!"警卫员王满囤扑过去,抱住叶成焕。他的手在颤抖,却怎么也止不住鲜血从胸口的伤口涌出。"别......别管我......"叶成焕的声音越来越弱,"告诉同志们......守住阵地......"说完,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战士们悲痛欲绝,高喊着"为团长报仇",发起了更猛烈的反击。最终,772团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歼敌200余人,成功掩护了主力部队转移。长乐村战斗,成为了叶成焕生命的绝唱。

四、青山记得你:24岁的青春,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叶成焕牺牲的消息传回延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叶成焕同志是八路军的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朱德总司令为他撰写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在叶成焕的家乡河南新县,箭厂河乡的乡亲们为他修建了纪念碑。碑身上刻着:"成焕同志,你用24岁的生命,换来了太行山的安宁;你用沸腾的热血,浇灌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如今,长乐村的山梁上,当年的战壕已被岁月抚平,但那棵见证过战斗的老槐树依然挺立。每到清明,总有村民带着鲜花来祭奠,孩子们围在纪念碑前,听老人讲述"小个子团长"的故事:"他个子不高,可打起仗来比谁都猛;他年纪轻轻,心里装的是全中国的老百姓......"

叶成焕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矗立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畏牺牲杀敌寇",什么是"把青春献给祖国"。正如一位老战士所说:"成焕没走,他的魂儿还在我们队伍里;成焕没死,他的精神永远在激励着我们前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叶成焕的故事依然在诉说着: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青春的担当。他让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种精神,能让年轻的灵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总有一种信仰,能让平凡的生命在历史的星空中永远闪耀。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