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上的”稻”路新章:井研县”水稻+”模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四川乐山井研县依托“水稻+”模式(稻虾共养、粮菌轮作等)在丘陵地区创新农业发展,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复合种植,实现增产增收与乡村振兴,绘就希望田野新“丰”景。

八月的四川乐山井研县,丘陵如浪,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深浅不一的绿。从空中俯瞰,蜿蜒的乡村公路像一条条丝带,将星罗棋布的农田串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这里是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典型丘陵区,98%的土地被丘陵覆盖,却也是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柑橘产业30强县。此刻,正值秋粮即将丰收的季节,一场关于"水稻+"的农业变革,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书写着新的丰收故事。

Featured Image

一、丘陵困局:"巴掌田"里的农业突围

井研县的农田,曾是当地农民的"心头难题"。这里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山多地少、地块零散,最大的连片耕地不过百亩,多数是"巴掌田""碎米田"。"过去种水稻,靠天吃饭不说,地块小、机械难进,每亩成本比平原地区高20%。"王村镇种粮大户李大姐站在自家田埂上,手指着远处起伏的丘陵感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老人只能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

转机出现在2020年。井研县被纳入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一场以"水稻+"为核心的农业模式创新拉开序幕。当地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小张带着团队走村串户,用无人机测绘、土壤采样,结合丘陵地貌特点,量身定制了"稻虾共养""粮菌轮作""稻菜接力"等"水稻+"复合种植模式。"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每一寸土地都'活'起来,既保粮食安全,又鼓农民腰包。"小张指着规划图上的彩色区块解释,"浅绿是水稻,深绿是鱼塘,黄色是菌棚,我们要把丘陵变成'立体农业园'。"

二、稻虾共生:一田双收的"水上经济"​

在宝五镇的稻虾共生示范基地,记者跟随农户王师傅走进一片特殊的稻田。与其他农田不同,这里的田埂加高了30厘米,田边挖着宽约1.5米的环沟,沟里的水草在水流中轻轻摇曳。"这是小龙虾的'家'。"王师傅蹲在田埂上,捞起一只青壳虾,"我们种的是高秆水稻,株高1.2米以上,既能给小龙虾遮阴,又能挡住它们钻洞逃跑。"

这种"稻虾共育"模式,让原本单一的水稻田变成了"粮渔双赢"的生态系统。王师傅给记者算了笔账:春季插秧时,每亩投放5000尾小龙虾苗;夏季水稻抽穗前,小龙虾已长到3钱重,分批捕捞上市,每亩能卖150公斤,收入4500元;水稻收割后,保留秸秆作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冬季再收一季再生稻,亩产150公斤,加上小龙虾越冬前的育肥,全年亩产值能达到6000元。"过去种一季水稻,亩产最多1200斤,卖1800元,现在'一田双收',收入翻了三倍!"王师傅笑着说,"我家10亩地,去年净赚8万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更让当地农民惊喜的是,稻虾共生还能改良土壤。小龙虾的排泄物为稻田提供天然有机肥,减少了化肥使用;它们在田埂上打洞,增加了土壤透气性。"以前土壤板结,下雨就积水,现在地松了,水稻根扎得深,抗倒伏能力也强了。"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芳介绍,经过两年推广,井研县稻虾共生面积已达2.3万亩,带动5000余户农民增收,其中20%的农户通过这一模式摆脱了贫困。

三、轮作接棒:土地"休养生息"的增收密码

如果说稻虾共生是"向水面要效益",那么轮作模式则是"向时间要空间"。在王村镇的轮作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了土地的"魔法变身":2月的冬闲田里,白色的羊肚菌大棚连成一片,菌盖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到了4月,大棚拆除,土地翻耕后种上高秆水稻;8月水稻收割,田埂边又种上了雪里蕻,为冬季的油菜腾出空间。"我们的轮作周期是'菌-稻-菜',一年三熟,土地利用率从过去的100%提升到200%。"刘芳翻开笔记本,指着轮作表说,"关键是选对品种——羊肚菌亩产150公斤,按每公斤80元算,收入1.2万元;水稻用密植新技术,亩产突破750公斤;雪里蕻作为冬季蔬菜,亩产3000公斤,卖给腌菜厂,每亩又能赚2000元。"

这种"不歇地"的轮作模式,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解决了丘陵区"冬闲田"撂荒的问题。过去,当地农民因劳动力不足,秋冬季节常让农田闲置;如今,通过"水稻+菌菇""水稻+蔬菜"的轮作,土地全年无闲,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我家5亩地,以前冬天只能种点小麦,亩产300斤,卖300元;现在种羊肚菌,一季就赚6000元,加上水稻和蔬菜,全年收入超过4万!"种粮户老周捧着刚采下的羊肚菌,脸上洋溢着笑容。

四、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的"井研样本"​

在井研县的农业大数据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实时跳动着全县农田的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这是我们的'智慧农业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检,能精准掌握每块田的生长情况。"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刚介绍,为配合"水稻+"模式,当地引进了水稻密植机、无人插秧机、智能投饵机等设备,将传统农业的"人工作业"升级为"科技作业"。

科技的注入,让"水稻+"模式更具可持续性。例如,稻虾共生田的防逃网采用了可降解材料,既环保又降低了成本;轮作模式的品种搭配,通过农业专家的测土配方,实现了养分的高效利用;而智慧平台的预警功能,能提前72小时预测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30%。"过去农民靠经验种地,现在靠数据种地。"陈刚说,"今年上半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80公斤,较'十三五'末增长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其中农业收入占比从45%提升到58%。"

五、结语:丘陵上的"丰"景,是奋斗的回响

暮色中的井研县,稻田里的蛙声此起彼伏,小龙虾养殖户的灯笼在田埂上明明灭灭,轮作大棚里的菌香飘向远方。从"巴掌田"到"立体园",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变革的力量。

"水稻+"模式不仅让井研县的农民鼓了腰包,更激活了乡村的"造血功能"。正如李大姐所说:"过去我们守着土地愁增收,现在土地成了'聚宝盆'。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也开始回来创业了——前几天,我儿子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跟我学稻虾养殖,说要打造'生态大米'品牌。"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井研县的"水稻+"模式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注脚,但它却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农业的希望在创新,农民的幸福在奋斗。当丘陵上的"稻"路越走越宽,当田野里的"丰"景越来越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县的蜕变,更是一个国家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

正如陈刚局长在秋粮测产现场说的那句话:"土地不会辜负每一份耕耘,就像井研的农民不会辜负每一个春天。"这里的"水稻+"故事,才刚刚开始。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