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航被誉为“东北飞鹰”“空军战魂”,1937年淞沪会战首战击落日机成为空军首位战绩,同年周家口机场遭袭时为保护战机英勇殉国,以热血铸就抗战空军精神丰碑,激励后人传承忠诚与血性。

1937年11月的河南周口,寒风卷着黄土掠过机场跑道。29岁的高志航站在"霍克-3"战斗机驾驶舱前,耳机里传来急促的警报声——日军轰炸机群正从东北方向逼近。他伸手抹了把脸上的沙尘,手指习惯性地摩挲着座舱边缘一道浅浅的划痕——那是三个月前淞沪会战中,他与日机缠斗时留下的印记。
"志航,敌机距离20公里!"地面指挥塔的声音通过耳机传来。高志航猛地拉起操纵杆,战机如离弦之箭冲上云霄。这是他驾驶战机的第127次升空,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
一、从东北少年到"空军战魂":一生与战鹰的羁绊
1908年6月,高志航出生在辽宁通化(今属吉林)的一个猎户家庭。从小在长白山麓长大,他最爱跟着父亲进山打猎,骑在马背上追逐野兔的身影,与后来驾驶战鹰翱翔蓝天的姿态惊人相似。1924年,16岁的高志航考入东北陆军军官教育班,因身高1.85米、臂力过人被选入骑兵科。但真正让他热血沸腾的,是1925年东北军组建航空队时,他在沈阳北陵机场第一次见到飞机——那架银灰色的"容克"教练机在跑道上滑行时,他追着飞机跑了半里地,对着天空大喊:"我也要飞!"
1926年,高志航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航空学校。训练场上,他总是第一个爬上飞机,最后一个走下机库。为了掌握复杂的飞行动作,他在零下30℃的寒风中连续练习起飞降落,手套磨破了,就用布片裹住双手;为了记住航线图,他把地图贴在床头,半夜说梦话都在念"直飞南京,右转杭州"。1929年,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从航校毕业,成为东北军最年轻的战斗机飞行员,被授予"空军少尉"军衔。
"志航这孩子,天生是块飞鹰的料。"当年的航校教官李桂丹曾这样评价。他记得,高志航第一次单飞时,飞机在300米高空突然熄火,学员们吓得脸色发白,他却冷静地检查仪表,凭借记忆中的地形,驾驶着失去动力的战机在荒滩上迫降,机身擦着树梢滑行了200多米,人却毫发无损。"那不是运气,是他把飞机的每一寸构造都刻进了骨头里。"李桂丹说。
二、淞沪烽火:中国空军的首次"亮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华北的天空。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下令:"摧毁中国空军主力,三天内占领上海!"当时,中国空军仅有300余架作战飞机,且多为老旧的"霍克-2""波音281",而日军投入了2000余架舰载机和陆基轰炸机,其中包括最先进的"零式"战机。
"我们的飞机性能不如日军,但飞行员的命,比飞机金贵!"高志航在战前动员会上攥紧拳头。作为第四大队大队长,他带领27架"霍克-3"战机升空迎敌。8月14日午后,杭州湾上空乌云密布,日军鹿屋航空队的9架"九六式"轰炸机正朝着上海方向飞来。高志航的战机编队突然从云层中俯冲而下,他的座机率先咬住日军旗舰"长门"号轰炸机的尾巴。
"瞄准投弹手舱!"高志航对着耳机嘶吼。他的战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逼近,机翼几乎擦到日军轰炸机的垂尾。日军飞行员慌忙拉起机头躲避,却没注意到高志航的左手已经按下了射击钮——12.7毫米机枪吐着火舌,子弹精准地穿透了"长门"号的玻璃座舱。那架曾不可一世的轰炸机拖着黑烟坠毁在钱塘江畔,机上9名日军全部毙命。
这是中国空军在抗战中击落的第一架日机。消息传回南京,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志航首战告捷,空军士气大振!"当天下午,高志航又率队击落3架日机,自己驾驶的战机却被日军防空炮击中3处,机翼上的弹孔像筛子般密布。他却笑着对副驾驶说:"小鬼子的炮弹,也就比鸟铳厉害点。"
三、周家口殉国:用生命为战机"续命"
淞沪会战失利后,中国空军主力被迫转移。11月12日,高志航奉命率第四大队进驻河南周口机场。此时的他,已在空战中击落5架日机,成为名震全国的"空军战神"。机场的跑道上,战士们正忙着给战机加油挂弹,高志航却蹲在机库角落,用布片仔细擦拭着座舱里的弹痕——那是他最珍视的"勋章"。
"大队长,侦察机报告,日军第2联合航空队正在向周口方向移动!"11月21日凌晨,通讯兵的声音打破了黎明的寂静。高志航猛地站起身,抓起飞行图:"通知地勤,10分钟后紧急起飞!"他知道,这是日军对周口机场的报复性空袭,必须赶在日本战机到达前升空迎敌。
然而,命运的残酷远超他的想象。当日军轰炸机群出现在机场上空时,高志航的战机刚刚滑到跑道中段。一颗炸弹落在他右侧30米处,气浪掀翻了加油车,火焰瞬间吞噬了机库。更致命的是,一块弹片穿透了驾驶舱的防弹玻璃,击中了他的左胸。
"志航!快跳伞!"副驾驶王天祥从另一架战机里冲出来,嘶喊着向他挥手。高志航却摇了摇头,他摸了摸胸口渗血的伤口,又看了看机翼下尚未起飞的12架战机——那是他带出来的"孩子们",是他用命换来的"复仇之翼"。"不能让飞机落到鬼子手里!"他用尽最后力气拉动操纵杆,战机摇摇晃晃地冲向跑道尽头,最终撞在一堵土墙上,燃起了熊熊大火。
当战士们从废墟中找到高志航时,他的右手还紧紧攥着飞行日志,封皮上用红笔写着:"志航不死,中国空军不亡。"他的胸前,军功章在火光中闪烁,那是淞沪会战中击落日机的证明,也是他用生命写就的誓言。
四、永不陨落的"东北飞鹰":从历史到精神的传承
高志航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举国震动。毛泽东亲笔题词:"高志航烈士,空军之魂!"周恩来在追悼会上说:"他的牺牲,是中国空军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民政府将他的遗体运回南京,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蒋介石亲自为他扶棺。
如今,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志航的青铜雕像:他头戴飞行帽,目光远眺蓝天,座驾"霍克-3"的机翼微微扬起,仿佛随时要冲上云霄。雕像基座上刻着八个大字:"东北飞鹰,空军战魂"。
每年清明,都会有飞行员、学生和市民来到这里,献上一束白菊。一位曾在空军服役的老兵抚摸着雕像说:"志航大哥当年飞的是'霍克-3',我们现在飞的是歼-20。但不管飞机多先进,飞行员的精神不能丢——那就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血性,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忠诚。"
高志航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但他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却在中国空军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他证明了:真正的英雄,不是不惧死亡,而是明知死亡在前,仍选择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我是东北人,生在黑土地,长在白山间。国难当头,我没有别的选择——要么战死在蓝天,要么活成民族的脊梁。"
在今天的中国领空,歼-20战机呼啸而过,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机组成庞大的空中编队。每当战鹰掠过城市的天空,总有人会想起那个叫高志航的年轻人——他用生命点燃的,不仅是一场空战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对蓝天的向往,对强盛的渴望。这种渴望,至今仍在延续;这种精神,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