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医疗合伙人”:组团式援藏如何重塑高原健康版图》

文章围绕西藏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实践,讲述援藏团队通过机制创新(以省包市、以院包科)、技术帮扶(开展高难度手术、推广新技术)及人才培养(带教本地医生),推动西藏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大病不出区、中病不出地市),促进高原健康事业发展的生动故事。

拉萨的八月,高原的阳光依然炽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的徐海峰教授正站在手术台前,戴着3D眼镜,双手稳稳操控着腹腔镜器械。屏幕上,患者的肝内血管清晰可见——这是他援藏期间带领团队完成的高原首例腹腔镜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高原的腹腔空间小,血管变异多,每一刀都要精准到毫米。"术后,徐海峰擦了擦额角的汗水,"但看到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一切都值了。"

Featured Image

距离徐海峰两年援藏之期只剩一周,他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上午查房、下午手术、晚上还要和本地医生讨论新开展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方案。这位曾在北京协和医院主导多项高难度手术的专家,如今把"协和标准"带到了雪域高原,也见证着西藏医疗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一、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组团式援藏的机制创新

2015年8月,当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抵达拉萨时,西藏的医疗生态正面临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此前,卫生援藏多以"分散帮扶""短期支援"为主,专家来了又走,技术难以沉淀;而"组团式"援藏打破了这一困局,形成"以省包市""以院包科"的系统化、长期化工作机制——每个对口支援省份负责一家西藏地市级医院,每家医院派出多学科团队,涵盖外科、内科、儿科、急诊等核心科室,一驻就是3-5年。

这种"集团军"式的支援,让医疗资源的"滴灌"变成了"漫灌"。以拉萨市人民医院为例,在北京市属22家医院的十年支援下,医院从最初仅能开展基础内科、外科手术,发展为拥有28个诊疗专业、年门急诊量36.97万人次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更关键的是,医院创成了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中心",其中19个达到国家级标准。"以前遇到心梗患者,得转去成都抢救;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导管室,从入院到开通血管只要90分钟。"拉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次仁卓玛说。

机制的创新,让援藏从"任务式"变为"深耕式"。福建泉州的援藏医疗队带着腹腔镜技术来到洛隆县人民医院,不仅手把手教本地医生操作,还留下了《腹腔镜手术操作手册》和200多例手术视频;大连医科大学的田聪亮医生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一待就是3年,培养出5名能独立开展机械通气治疗的本地护士。"以前我们只会用传统方法,现在能精准调节呼吸机参数,早产儿的存活率从70%提到了90%。"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次仁曲宗翻着病历本,眼里闪着光。

二、从"输血"到"造血":技术落地与人才成长的双向奔赴

在昌都市洛隆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为患者实施膝关节置换术的本地医生巴桑扎西。3年前,他还只是个只能做清创缝合的"新手";如今,他已经能独立完成这类高难度手术——这得益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专家团队的"打包移植":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关节置换技术,还留下了全套手术器械和术后康复方案。

"以前患者要做膝关节置换,得去成都,来回要3天,费用要3万多。"巴桑扎西指着手术记录说,"现在我们在县医院就能做,费用降到1万5,还能报销80%。"更让他骄傲的是,他的团队里已有3名年轻医生能独立完成这类手术,"上周刚给一位70岁的阿婆做了手术,她拉着我的手说'扎西医生,我又能种青稞了'。"

这种"技术落地+人才培养"的模式,正在西藏的县乡医院遍地开花。林芝市波密县松宗镇纳玉村的阿旺曲珍,曾因严重的膝关节病只能靠止痛药硬撑。今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带着"快速康复"理念来到波密县人民医院,不仅为她做了置换手术,还教会本地医生术后早期活动的技巧。"现在我能自己做饭、喂牛,再也不用拖累孩子们了。"阿旺曲珍笑着说,脸上的皱纹里全是笑意。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384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及柔性支援团队,已帮带286个本地医疗团队、培养658名本地医务人员;推广新业务新技术473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242个。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小病不出县区——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三、从"高原病"到"健康梦":医疗援藏的深层意义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援藏医生蒋青伟正带着本地医生处理一位突发心梗的患者。"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做基础处理,现在能做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了。"蒋青伟指着墙上的"胸痛中心"标识说,"这得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帮扶,他们不仅带来了设备,还建立了'黄金120分钟'急救流程。"

"黄金120分钟",不仅挽救了生命,更重塑了高原的健康观念。过去,藏族群众"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普遍;如今,随着县乡医院诊疗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早发现、早治疗"。那曲市色尼区的牧民次仁,去年体检时查出早期胃癌,在县医院接受了腹腔镜手术,现在又能放牧了。"以前总觉得生病是天意,现在知道有医生能救命。"次仁的话,道出了许多高原群众的心声。

医疗援藏的意义,远不止于提升诊疗水平。当北京的专家教拉萨的医生做腹腔镜手术,当福建的护士带那曲的护士练静脉穿刺,当广东的专家给昌都的村医讲慢性病管理——这些互动,正悄悄织就一张"健康共富"的网。正如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格桑玉珍所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结语:雪域高原上的健康答卷

从海拔3650米的拉萨到4500米的那曲,从拉萨市人民医院到洛隆县乡村诊所,"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用汗水和坚守,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健康中国的生动篇章。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医疗技术,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医疗理念;他们留下的不仅是设备仪器,更是"授人以渔"的人才培养机制。

当徐海峰教授即将结束援藏任期时,他的本地徒弟次仁多吉已经能独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师,您走后我还能向谁请教?"次仁多吉有些不舍。徐海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把协和的远程会诊系统留给了医院,以后有问题,我们随时连线。"这一幕,或许正是"组团式"援藏的最佳注脚——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输血",而是"造血";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共同成长的约定。

在西藏的蓝天白云下,越来越多的高原群众不再"谈病色变";在雪域高原的医院里,越来越多的本地医生开始独当一面。这一切,都源于"组团式"援藏的持续推进,源于医疗人才的倾情奉献,更源于国家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这张不断提质的健康答卷,正诉说着一个民族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相关内容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谋划“十五五”:洞悉“变”与“不变”的时代密码
山水之城新生长:重庆在时代浪潮中的多维蜕变与高质量发展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多地实践探索与启示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