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学习机市场热销(销量266.7万台同比增9.7%,价格2000-7000元不等),成本核心在系统开发与课程研发,家长态度分化(部分视其为"教育刚需",部分担忧效果与副作用),市场存在虚假宣传等乱象,学习机本质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家长的"全能教育者"。

8月的北京万达广场,学习机销售区的热闹程度堪比节假日。科大讯飞、步步高、作业帮等品牌的展柜前,家长们攥着宣传单反复比价,孩子们则好奇地戳着屏幕上的AI互动功能——这是开学季最典型的消费图景之一。据洛图科技7月发布的《中国学习平板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学习平板市场全渠道销量达266.7万台,同比增长9.7%,其中线上销量占比超七成。这个开学季,学习机再次成为家长们的"必购清单",但高价背后,它真的能"解放家长"吗?
一、从"硬件堆砌"到"AI+教育":学习机的溢价逻辑
在步步高学习机的展柜前,销售人员正向前来咨询的家长演示最新款T30系列的功能:"这款机器内置人教版、北师大版等主流教材,支持AI口语评测、错题自动归类,还能连接家长的手机实时查看学习进度。"当被问及价格时,销售人员坦言:"基础款2000-3000元,旗舰款像科大讯飞T30 Pro要7000多元,最近促销活动买就送一年课程包,算下来每天也就十几块钱。"
这样的价格区间,与学习机的成本结构密不可分。某教育科技企业研发负责人透露,学习机的硬件成本其实并不高——14寸主流机型的单台硬件成本仅1000-1200元,真正的成本大头在系统开发和教学研发。"做一个能防孩子乱下载的全封闭式系统,委托第三方开发要30-50万元;如果是自研团队,人力、设备、维护成本更高,但能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他解释道,"教学研发更是烧钱——单门课需要10-15人团队,每月投入十几万元,包括讲师课酬、视频剪辑、AI语音合成等。"
但这些成本最终会通过"规模化采购"被摊薄。该负责人表示:"品牌方批量采购课程时,1万台的单价要比5000台低20%以上,平摊到每台机器上,综合成本仅200-400元。"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既有2000元的基础款,也有7000元的旗舰机型——它们的核心差异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课程内容的丰富度、AI功能的精准度,以及品牌附加的服务(如专属学习社群、线下讲座)。
二、家长的"教育焦虑":学习机是"刚需"还是"智商税"?
在采访中,家长们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北京某小学一年级家长陈女士站在学习机展柜前犹豫了很久:"5000元的机器,加上每年2000元的课程包,3年下来近万元。而iPad下载同类App年费才500元,我担心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会分散专注力。"她的手机里存着班级群的聊天记录,几位家长吐槽"学习机里的课程和学校教的重复,孩子觉得无聊"。
但上海家长林先生的选择截然不同。他的女儿正在准备英语演讲比赛,"请口语老师一节课300-400元,学习机的AI纠音功能能随时用,还能回放纠正发音,很快就省回了机器钱。"他打开女儿的学习机,展示着AI生成的"演讲评分报告":"系统能分析语速、语调、停顿,比老师更细致。"
这种分歧背后,是家长对"教育效率"的不同认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芳分析:"学习机本质上是'教育工具的多元化延伸'——它能帮老师从重复批改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家长实时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也能成为孩子的'智能学习搭子'。"她指出,根据202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研,63%的家长认为学习机"提升了辅导效率",41%的孩子表示"更愿意用学习机自主学习"。
但王芳也提醒,学习机的"工具属性"存在明显边界:"它无法替代亲子互动中的情感联结,过度依赖人机交流可能削弱孩子的社交能力;长时间盯着屏幕还可能引发视力问题;更关键的是,学习机的AI评分难以完全反映孩子的思维过程——比如一道数学题,孩子可能用了独特的解题思路,但系统只判断对错。"
三、市场乱象与理性选择:家长该如何"避坑"?
学习机的热销也催生了市场乱象。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部分商家用"AI提分""清北名师授课"等噱头宣传,实际课程内容却是录播课的简单拼接;还有商家以"旧机折价换新"为名,推销库存多年的老款机型,硬件性能已落后于当前系统需求。
"家长需要警惕'功能溢价'。"某教育行业分析师指出,"学习机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匹配学习需求'——如果孩子的基础薄弱,需要的是知识点讲解和错题巩固;如果是学有余力,更需要拓展性内容和思维训练。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选择功能,而不是盲目追求'高配'。"
对于是否购买学习机,王芳给出了建议:"首先要明确需求——它是用来解决'辅导时间不足',还是'提升学习兴趣'?其次要考察品牌资质——选择有教育科技研发经验、课程内容经过教育部门备案的品牌;最后要控制使用时间——建议每天不超过1小时,避免电子设备过度使用。"
结语:学习机是"助手",不是"替身"
开学季的学习机热潮,本质上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与"时间精力有限"的现实矛盾的产物。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神器"——它能帮家长分担辅导压力,却无法替代亲子陪伴;它能提供标准化学习内容,却难以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
正如陈女士在采访最后所说:"我最终还是买了基础款学习机,但和孩子约定每天只用半小时。与其说它是'解放家长的工具',不如说是'帮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的伙伴'。"或许,这才是学习机最应有的价值——它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成长的"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