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从”带娃”到”专业养育”,大学如何培育托育行业”新刚需”?

教育部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本科教育,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率先开设,旨在培养具备"会照护、精评估、能指导、懂管理、可发展"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托育人才,以应对托育行业人才缺口,推动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升级。

2025年9月,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校园里,将迎来全国首批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本科新生。这个被教育部首次纳入教育学类的新兴专业,从诞生之日起便自带"破圈"属性——它不仅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补充,更直击当下中国家庭最迫切的"带娃焦虑",试图用专业教育填补托育行业的人才缺口。

Featured Image

一、托育之痛:3000万婴幼儿家庭的"成长困局"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家社区托育中心,28岁的李敏正抱着8个月大的宝宝哄睡。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她每天早晨7点送孩子入园,晚上7点接回,中间只有1小时午休时间。"不是没想过请保姆,但面试了5个阿姨,要么不会做辅食,要么对孩子的情绪安抚没经验。"李敏的困扰,是当下中国3000万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的缩影。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报告》,我国托育服务需求率已达35%,但优质托育资源供给仅能满足12%的需求。双职工家庭、隔代教养家庭、高知家庭构成了托育需求的三大主力:双职工家庭占比58%,因工作无法全职带娃;隔代教养家庭占比27%,祖辈育儿观念与科学养育存在代际差异;高知家庭占比15%,对托育服务的专业性、科学性要求更高。

"0-3岁是婴幼儿大脑发育的黄金期,神经突触的形成速度是成人的2-3倍。"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虞永平教授指出,"这个阶段的照护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但现实中,许多托育机构的从业人员仅接受过短期培训,缺乏系统的婴幼儿发展知识,甚至存在'重看护轻发展'的误区。"

这种"需求大、供给弱"的矛盾,在托育机构运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调研显示,全国持证保育人员仅50万,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10%;73%的托育机构存在"招人难"问题,核心岗位(如托育班长、亲子指导师)的流失率高达45%。更关键的是,现有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婴幼儿发展评估、家庭养育指导等核心能力——某省会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8%的托育老师能准确识别婴幼儿的发育预警信号(如语言发育迟缓、社交障碍)。

二、专业破局:从"保姆式照护"到"科学养育支持"的教育革命

面对托育行业的人才困境,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被视为一次"精准纠偏"。与传统托育服务类专业(多为专科层次)不同,这个本科专业强调"多学科交叉+全能力培养",旨在培养既懂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又能提供科学养育指导,还能管理托育机构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会照护、精评估、能指导、懂管理、可发展'。"山东女子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教研室主任姬彦红教授介绍,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保育+教育"的二元框架,构建了"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管理能力"的三维体系:

  • 基础理论层​:涵盖婴幼儿生理学、发展心理学、营养与喂养、疾病预防与急救等核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婴幼儿成长的科学规律。例如,"婴幼儿神经发育与行为引导"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连接,学习如何通过游戏刺激大脑发育;
  • 实践技能层​:设置"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游戏活动设计""家庭养育指导"等实操课程,要求学生在模拟托育场景中完成从晨间接待、餐点准备到情绪安抚的全流程照护。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还与12家省级示范托育机构合作,建立"校中园"实践基地,学生每周需完成8小时的一线跟岗;
  • 管理能力层​:开设"托育机构运营管理""社区托育服务设计""婴幼儿发展评估系统"等课程,培养学生统筹资源、协调家庭与机构的能力。例如,在"家庭养育支持"模块中,学生需要为不同家庭(如双职工家庭、隔代教养家庭)制定个性化的养育方案,涵盖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维度。

这种"全链条"培养模式,让学生的能力边界得到显著拓展。山东女子学院2025级新生王雨桐在入学教育中了解到,未来她不仅要能处理宝宝的吐奶、夜醒等日常问题,还要学会观察孩子的社交行为(如是否愿意分享玩具),并通过亲子游戏引导其语言发展;同时,她需要参与托育机构的课程设计,与家长定期沟通养育进展,甚至协助机构制定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

三、行业赋能:从"人才缺口"到"产业升级"的蝴蝶效应

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不仅关乎教育体系的完善,更将对整个托育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它将推动托育服务从"基础照护"向"科学养育"升级。随着专业人才的涌入,托育机构的服务内容将从简单的"看孩子"扩展到"发展支持"——例如,通过定期的婴幼儿发展评估,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养育建议;通过设计主题式游戏活动,促进孩子的认知、语言和社交能力发展。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一项模拟教学显示,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托育老师,能使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3个月内提升27%,分离焦虑发生率降低42%。

其次,它将促进托育行业的规范化与专业化。目前,我国托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安全隐患"等问题。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为行业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例如,通过"婴幼儿发展评估师""托育机构管理者"等职业资格认证,推动从业人员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逐步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托育机构评级体系,引导机构优先聘用专业人才。

最后,它将为从业者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传统托育行业的薪资水平普遍偏低(一线城市托育老师月薪约4000-6000元),且职业晋升路径模糊。而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胜任托育老师、亲子指导师等基础岗位,还可向托育机构管理者、社区托育服务策划、婴幼儿产品研发等方向发展。山东女子学院的就业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起薪预计比传统托育专业高出30%-50%,且有28%的毕业生计划在毕业后攻读硕士学位,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托育研究。

四、选择建议: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专业?

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吸引了众多有志于从事托育行业的学生。但姬彦红教授提醒,选择这个专业需要"三心":

  • 爱心​:托育工作的核心是"爱"。婴幼儿处于生命最初的脆弱期,需要照护者发自内心的关怀。姬彦红强调:"如果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谋生手段',很难在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的质疑时保持耐心。我们更看重学生对婴幼儿的共情能力。"
  • 细心​:0-3岁的婴幼儿行为重复性高、表达能力弱,需要照护者细致观察。例如,孩子突然拒绝吃辅食,可能是因为出牙不适;孩子频繁夜醒,可能是睡眠环境不佳。专业学习中,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分析-干预"的思维模式。
  • 恒心​:托育行业的专业成长需要长期积累。从掌握基础的照护技能,到学会设计个性化养育方案,再到管理托育机构,每个阶段都需要持续学习。姬彦红建议考生:"选择这个专业前,最好先参与托育机构的志愿服务,亲身体验一线工作,确认自己是否真正热爱。"

站在2025年的秋天,当我们谈论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时,谈论的不仅是一个新专业的诞生,更是中国托育行业从"野蛮生长"向"专业发展"的转型。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成为托育行业的"新刚需"——他们用专业知识为婴幼儿的成长护航,用专业能力为家庭的养育焦虑解码,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形成更科学、更温暖的养育生态。

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说:"0-3岁的养育,不是'带孩子',而是'陪孩子成长'。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学会'如何陪孩子成长'。"

相关内容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我国油气与铀矿重大找矿突破:能源安全与转型的坚实基石
双节同庆引爆旅游热潮:国内游品质升级,出境游多元绽放
特朗普盟友演讲遭枪击身亡:美国政治极化下的暴力悲剧与深层危机
22年悬案:父亲被警察殴打致死,儿子被催缴24万停尸费背后的悲与痛
长安新能源汽车低速行驶气囊爆开,乘客受伤,厂家技术分析中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