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校企协作破解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量产密码”

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团队与仁烁光能校企协作,开发"气体淬火辅助的原位涂层技术"解决柔性钙钛矿成膜缺陷问题,提升光电转化效率并实现工业级量产,推动柔性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实验室里,2021级直博生李曼亚盯着眼前的柔性钙钛矿薄膜,指尖轻轻划过泛着淡蓝色光泽的表面——这片不足手掌大的薄膜,承载着她与导师谭海仁教授团队三年的心血,也藏着我国柔性光伏技术突破的关键密码。8月22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刊发的论文中,他们提出的"气体淬火辅助的原位涂层技术",让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首次逼近刚性钙钛矿的"天花板",更让产业界看到了"卷起来"的柔性光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可能。

Featured Image

一、柔性钙钛矿:光伏界的"潜力股"与"拦路虎"

在新能源赛道上,钙钛矿光伏电池早已被称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王者"。与传统晶硅电池相比,它具有重量轻(厚度仅0.5毫米)、制备温度低(150℃即可成膜)、柔性可弯曲等颠覆性优势。想象一下,未来的太阳能板可以像墙纸一样贴在建筑外立面,或者像帐篷布一样折叠收纳,甚至集成到新能源汽车的车顶——这正是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描绘的能源新图景。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钙钛矿光伏电池多以玻璃、硅片等刚性基板为载体,虽然光电转化效率已突破25%(接近晶硅电池的成熟水平),却完全失去了"柔性"的灵魂。而以塑料、金属箔等柔性基板制备的钙钛矿薄膜,却因材料缺陷多、成膜均匀性差等问题,光电转化效率始终徘徊在15%以下,成为阻碍产业化的"拦路虎"。

"问题的核心在于柔性基板与钙钛矿薄膜的界面匹配。"谭海仁教授解释道,"玻璃基板的表面能高,钙钛矿分子能均匀附着;但柔性基板的表面能低,溶液涂覆时容易出现'咖啡环效应'(边缘厚、中间薄),导致薄膜缺陷密布。"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光电效率,更会让电池在弯曲时出现裂纹,直接缩短使用寿命。

二、实验室里的"煎饼革新":从"预混添加剂"到"原位修复"

2021年,李曼亚加入谭海仁团队时,团队已在钙钛矿领域深耕十年。此前,他们开发的多项刚性钙钛矿技术已实现量产,但柔性钙钛矿的产业化始终卡在"成膜"这一关。"我们试过各种添加剂,比如在钙钛矿溶液中提前加入聚合物,试图修复缺陷。"李曼亚回忆,"但就像做蛋糕时提前加面粉——面粉在面糊里已经混合均匀,等烤的时候反而无法针对性填补气泡。"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李曼亚注意到,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用"旋涂法"制备钙钛矿薄膜时,溶液在离心力作用下会形成边缘厚、中间薄的圆环。"这和摊煎饼多像啊!"她突然想到,"煎饼刚摊好时,面糊是液态的,这时候如果有工具能精准修补表面的凹陷,等面糊凝固,缺陷就被永久固定了。"

这个"煎饼理论"成了技术突破的起点。团队尝试调整工艺顺序:先将钙钛矿溶液均匀涂覆在柔性基板上,在气体淬火(通过惰性气体快速降温)条件下,趁薄膜表面仍处于液态时,精准喷洒添加剂。"就像在煎饼还软的时候,用刷子补上小坑。"李曼亚解释,"这时候添加剂能直接渗透到缺陷处,与钙钛矿分子反应,形成更致密的结构。"

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这一创新带来了惊人变化:原本布满裂纹的柔性薄膜变得光滑平整,缺陷密度降低了80%以上。2023年初,团队在南京大学的实验室里,成功制备出光电转化效率达23.8%的柔性钙钛矿薄膜——这是当时全球柔性钙钛矿电池的最高水平,与刚性钙钛矿的量产效率(25%)仅差1.2个百分点。

三、校企"双向奔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但实验室的成功不等于产业的落地。当团队试图将工艺放大到工业级设备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基板平整度的微小波动、涂层速度的细微差异、气体流量的不稳定,都会导致薄膜出现局部缺陷。"实验室的旋涂机转速可以精确到0.1转/秒,但工厂的狭缝涂布机转速是10转/秒,误差放大了100倍。"李曼亚说。

2023年,南京大学与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共建"钙钛矿光伏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启了"高校攻基础、企业解工艺"的深度协作。谭海仁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工程师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每周两次往返南京与苏州,在车间里测试工艺参数,在实验室里优化材料配方。

"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仁烁光能的研发总监王强回忆,"当时工厂的涂布机总是出现'漏涂',团队连续调试了72小时,终于发现是气体流量传感器在低温下漂移。我们连夜更换了耐低温传感器,第二天生产线就跑通了。"

这种"问题不过夜"的协作模式,让技术转化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联合团队成功将原位涂层技术移植到工业级狭缝涂布设备上,实现了800多平方厘米柔性基板的一次成型制备。经第三方检测,这片"巨型"柔性钙钛矿薄膜的光电转化效率达22.5%,缺陷密度仅为0.3个/平方厘米——各项指标均达到量产要求。

四、未来已来:柔性光伏的"卷王"时代

站在仁烁光能的生产车间里,李曼亚看着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柔性钙钛矿薄膜缓缓卷出,心中感慨万千:"三年前,我们还在实验室里用镊子夹着小玻璃片做实验;现在,机器每小时能卷出50米长的柔性电池。"

谭海仁教授表示,下一步团队将重点攻关"大面积、高效率、低成本"三大目标:"我们计划在2025年底前,实现1平方米柔性钙钛矿电池的量产,光电转化效率突破24%;同时通过与光伏组件企业合作,开发'柔性+刚性'复合组件,让柔性光伏既能贴在曲面建筑上,也能与现有晶硅组件搭配使用。"

对于产业界而言,这项突破意味着什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分析:"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的量产,将打开'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移动能源'等新市场。预计到2030年,全球柔性光伏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我国有望凭借技术优势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实验室的"煎饼实验"到生产线的"卷王"设备,从高校的基础研究到企业的量产突破,这场跨越三年的校企协作,不仅破解了柔性钙钛矿的"量产密码",更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初心。当柔性光伏真正"卷"进我们的生活,或许我们会忘记它的"技术标签",只记得——阳光,正以更温柔的方式,照亮每一个角落。

相关内容

音乐疗法欺诈案:当“伪科学”披上商业外衣,法律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
我国油气与铀矿重大找矿突破:能源安全与转型的坚实基石
双节同庆引爆旅游热潮:国内游品质升级,出境游多元绽放
特朗普盟友演讲遭枪击身亡:美国政治极化下的暴力悲剧与深层危机
22年悬案:父亲被警察殴打致死,儿子被催缴24万停尸费背后的悲与痛
长安新能源汽车低速行驶气囊爆开,乘客受伤,厂家技术分析中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