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金熊猫奖在成都揭晓,5343部作品角逐27个奖项,中外佳作同台竞技展现多元文化魅力,助力文明交流互鉴,还关注行业前沿动态,以技术赋能推动不同文化通过光影艺术实现对话与融合。

在文化多元交融的当下,影视奖项不仅是艺术成就的表彰,更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日前,以“光影之约 遇见美好”为主题的第二届金熊猫奖在四川成都圆满落幕。这一盛会不仅是一场中外影视佳作的激烈角逐,更是一次跨越国界、连接人心的文明交流盛宴,为全球观众呈现了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文明互鉴的强大力量。
一、中外佳作同台竞技,多元文化绽放光彩
伴随着韩红演唱的《锦绣》,第二届金熊猫奖颁奖典礼盛大开场。演出巧妙融合巴蜀特色文化符号与国际元素,多元文化的魅力扑面而来。评委会主席、导演陈凯歌指出:“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大放异彩,而艺术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穿透偏见的高墙,直抵人心深处。”
本届评选秉持传承、互鉴、创新三大原则。在各个单元中,中外佳作纷纷崭露头角。电影单元里,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精彩的歌舞叙事荣获最佳影片奖;中国导演万玛才旦凭借《雪豹》对高原生态的细腻刻画,斩获最佳导演奖;中国演员朱一龙在《河边的错误》中对复杂人性的出色演绎,赢得最佳男主角奖,巴西演员黛丽丝·韦恩伯格则凭借《天空的另一面》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视剧单元中,以张桂梅事迹为原型创作的《山花烂漫时》包揽最佳剧集奖和最佳编剧奖,中国演员吴镇宇、唐嫣分别凭借《边水往事》和《繁花》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奖。
自2023年首届举办以来,国际性始终是金熊猫奖的鲜明特点。本届参评作品中,国际作品占比73.2%,较首届提高3.2个百分点;参评国家和地区增加至126个,较首届增加22个。评委会由27位影视文化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和专家学者组成,近半数来自海外。金熊猫奖已逐渐走向世界,走进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凝聚各国人民共同价值观的契机,是一条跨越文明的互鉴之路。它让世界各地的影像故事相遇,使人们在其中看见相似、差异与融汇连接,促进了文明的对话。
二、助力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心灵沟通之桥
大熊猫作为世界级的文化符号,在金熊猫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揭晓评选结果之前,嘉宾们参与了“我与熊猫面对面”活动,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熊猫谷),近距离观赏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感受以大熊猫为缘起的中国文化盛宴。
在“熊猫邮局”前,德国提名作品代表克劳斯·舒里希为公司同事送上来自“熊猫故乡”的祝福,他表示中国的山水人文魅力正被越来越多外国观众看见并喜爱,期待与中国影视行业达成更多合作。意大利年轻电影人菲利普和妻子珍惜这次交流机会,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们在活动中增进了解,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成都的国际范儿与人文底蕴给嘉宾们留下深刻印象。希腊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约安尼斯·塞奥法诺普洛斯多次来川,称赞成都充满活力,人们友好,符合对“发展”的期待。美国动画单元评委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认为举办金熊猫奖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视角的碰撞与融合,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他以影片《长安三万里》为例,称赞其叙事手法,认为通过影片能领略唐朝风采,当情感连接产生时,国界和文化的隔阂便会消失。法国合拍制片人协会创办人尼古拉·德尚强调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合作,而“合作”“对话”“交流”成为与会嘉宾口中的高频词,以文化传播唤起情感共鸣是大家的共同追求。
三、关注行业前沿动态,技术赋能文明对话
在技术爆炸的时代,数字特效、虚拟制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刻重塑影视艺术的制作方式。AI修复历史影像、辅助生成奇幻场景,为影视行业带来更广阔的未来。
美国视觉特效总监乔尔·海尼克表示,AI等技术为挑战更多创作方式提供可能,让叙事更加平民化,使人们不受预算限制都能制作电影。尼古拉·德尚认为,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数字技术是重现和体验文化的强大桥梁,通过将文化遗产数字化,能为全世界更多人提供领略不同文化的可能。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周建东指出,“Z世代”已成为消费主力,他们追求沉浸式体验,AI等技术应成为创意的杠杆,推动文明对话。
光影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重要纽带。在金熊猫奖上,技术为影视创作赋能,而创意和人文情怀则是激活情感共鸣、讲好故事的灵魂。当对话增多,冲突就会减少;交流增多,误解就会减少,这正是文明对话的力量。金熊猫奖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焕发更多生机,通过影视这一载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届金熊猫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意义,为全球影视文化和文明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它不仅是中外影视佳作的展示平台,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激励着全球影视人不断创新,用光影艺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