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在西安开展,汇聚全球近百项创新成果,呈现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领域的应用,以技术赋能文化遗产全周期保护传承利用,开辟文明交流新路径,为中华文脉赓续注入新动能。

一、数字盛宴:全球顶尖成果汇聚西安
9月16日,在古都西安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期间,一场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精品展盛大开展。此次展览犹如一座连接古今的数字桥梁,汇聚了全球顶尖机构的近百项创新成果,系统而全面地呈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这四大关键领域的前沿应用。这不仅是一次科技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分区展示:四大领域的数字传奇
(一)古籍类:让沉睡典籍“活”起来
在“古籍类”展区,那些曾经沉睡在岁月深处的典籍仿佛被施了魔法,重新“活”了过来。通过高精度的扫描和数字化处理技术,一本本古老的古籍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古籍上每一个细腻的笔触、每一处珍贵的批注,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学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数字化技术不仅解决了古籍保存和翻阅的难题,还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古籍赋予了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书院的氛围,聆听学者的讲学;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古籍中的文字和图像可以“活”起来,为观众讲述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
(二)文物类: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视觉盛宴
“文物类”展区则带来了一场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视觉盛宴。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通过数字化技术齐聚一堂,让观众无需远行,就能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物魅力。利用3D扫描和建模技术,文物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出来,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物的细节,感受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数字化技术还为文物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对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建模,专家们可以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此外,数字化展览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文物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展示和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三)古建遗址类:让文化遗产可感可触
“古建遗址类”展区让文化遗产变得可感可触。对于那些因时间、环境等因素而受损的古建遗址,数字化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等技术,古建遗址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其还原成逼真的虚拟模型。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漫步古建遗址,感受其宏伟的气势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古建遗址的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对古建遗址的数字化监测,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此外,数字化展览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建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四)非遗类:科技与传统技艺的生动融合
“非遗类”展区聚焦“科技 + 传统技艺”的生动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在展区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技艺通过数字化技术得到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示。例如,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和工艺特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数字化技术还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对非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创意,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灵感。此外,数字化展览还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三、展览意义:技术赋能与文明传承的深度探索
此次展览不仅仅是数字化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以技术重塑记忆、以创新传承文明的探索之旅。它深刻展现了数字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全周期赋能。在保护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的记录和保存,防止其受到时间和环境的破坏;在传承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在利用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为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次展览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展示全球顶尖机构的创新成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在数字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此外,展览也为中华文脉的赓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中华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展览。它以数字之光穿透千年时光,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