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达480万且呈增长态势,高校虽多数已开设专业并新增AI安全课程,但实践环节缺失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需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四方协同,通过政策支持、课程重构、实战锻炼等构建生态化培养模式,以满足AI时代对“AI + 安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石。然而,9月16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分论坛上发布的《AI时代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5)》却给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2025年全球网络安全人才缺口已飙升至480万,同比增长19%。这一庞大缺口不仅暴露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更折射出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面对AI技术驱动的网络安全新挑战,高校、企业与社会如何协同构建“生态化培养模式”,成为破解人才危机的关键。
一、人才缺口背后的双重困境:高端稀缺与基础薄弱并存
报告显示,当前网络安全人才短缺呈现鲜明的“金字塔结构矛盾”:既缺乏具备AI安全、模型攻防等前沿技术的高精尖人才,更面临网络监控、运营管理等基础岗位的大量人才缺口。云网基础设施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侃指出,这种短缺并非单纯的高端人才不足,而是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人才链条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例如,企业招聘时最青睐“3 - 5年经验+实战能力”的候选人(占比28.2%),对实战能力的要求高达72.2%,但高校培养环节中“实践过程缺失”恰恰是普遍痛点。
网络安全的核心是对抗性,而对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真实场景的锤炼。然而,尽管全国已有792所普通高校开设网络安全专业(占高校总数27.1%),其中65.9%在2025年新增了AI安全课程(较去年跃升15个百分点),但仅有52.4%的院校能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安全产业学院院长苗春雨坦言,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产业的实战需求存在显著脱节——学生可能掌握密码学、网络协议等基础知识,却难以在复杂网络环境中识别漏洞、应对攻击。
二、AI驱动下的新职业图谱:高校课程体系亟待重构
随着AI技术与网络安全的深度融合,报告首次列出了“AI驱动的网络安全岗位图谱”,包括智能体架构师、数据合成专家、模型安全红队、AI风险顾问等七类新兴职业。调研显示,97%的从业者已接受AI安全相关培训,但高校的课程更新却相对滞后。尽管多数院校新增了AI安全课程,但“大模型安全”“数据合成防御”等前沿内容尚未全面纳入必修体系,导致毕业生难以匹配企业对“AI+安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国家战略层面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2024年出台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均强调要推动“多元办学、产教融合”。专家建议,高校需将大模型安全、AI风险防控等纳入核心课程,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战化教材。例如,针对“模型安全红队”岗位,可增设对抗样本生成、深度学习模型漏洞挖掘等实验课程;针对“数据合成专家”,可结合生成式AI技术设计隐私保护与数据伪造防御的实践项目。
三、生态化培养模式:政府、企业、高校与社会的四方协同
破解网络安全人才缺口,单靠高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张侃指出,必须构建“政府 - 学校 - 企业 - 社会”四位一体的生态化培养体系:
- 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例如将“AI+安全”复合人才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建立跨区域实训云平台,统筹协调全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布局;
- 高校: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创新能力,将AI安全、网络攻防等前沿技术融入必修课程,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 企业:开放真实攻防日志、漏洞库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战环境。例如,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参与企业级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与漏洞修复;
- 社会:营造崇尚网络安全、尊重技术人才的文化氛围,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技能认证与竞赛活动,为人才成长提供多样化路径。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该校与多家头部科技企业合作建立“网络安全产业学院”,学生可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真实项目,毕业时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种“校企双导师制”模式,有效缩短了人才从校园到岗位的适应期。
四、未来展望:从人才缺口到生态繁荣
全球网络安全人才缺口的背后,是数字经济发展对安全能力的迫切需求。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攻击的手段与频率将持续升级,对安全人才的要求也将从“单一技术能力”转向“技术穿透力 + 合规领导力 + 战略洞察力”的综合素养。报告建议,个人需主动构建三维能力体系,完成从操作者到“智能防御架构师”的跃迁——既要掌握AI驱动的安全工具使用,又要理解数据合规与风险管理,还要具备全局视角下的安全战略规划能力。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网络安全人才不仅是学科建设的任务,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战训练,高校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而企业与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则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闭环,推动网络安全生态的繁荣发展。
网络安全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攻防战”,而人才是这场战争中最核心的武器。唯有政府、高校、企业与社会携手合作,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填补480万的人才缺口,为数字时代的全球安全筑牢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