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通过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以“工具箱”提供3 - 5项支持并发挥“四支力量”作用,投入8505亿衔接资金巩固脱贫成果;同时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覆盖面,在粮食安全、民生短板、乡村产业振兴及土地延包等方面投入“真金白银”,让亿万农民在多方面得到实惠,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丰富多样的“工具箱”帮扶措施,让亿万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巩固脱贫成果:筑牢防返贫底线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积极作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全面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是关键举措之一。通过不断完善这一机制,丰富帮扶政策“工具箱”,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平均能得到3 - 5项支持。
在具体帮扶措施上,完善产业奖补、就业扶持、医保补贴、就业补助、公益岗位等政策,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产业奖补能够激发脱贫地区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为脱贫群众提供可持续的增收渠道;就业扶持帮助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每年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医保补贴和就业补助则减轻了脱贫群众的生活负担,保障了他们的基本权益。公益岗位为无法外出就业的脱贫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同时,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这“四支力量”的作用。东部8省市、310家中央单位、6000多家企业,还有近300家社会组织倾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帮扶的浓厚氛围。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和力量,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帮助。此外,聚焦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5万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国家加强了资金的倾斜支持,确保这些重点区域和人群能够得到更精准的帮扶。
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已经达到8505亿元,这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支持。这些资金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脱贫地区的发展和脱贫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
“十四五”期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覆盖面越来越广,让亿万农民得到了巨大实惠。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突出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这些补贴政策直接惠及广大农民,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5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保障了农民的种粮收益,让农民能够安心种粮。三大主粮作物实现了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全覆盖,有效降低了农民种粮的风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聚焦民生短板,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各地实施农村改厕、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和维修养护等项目,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村级卫生室、幼儿教育等设施。农村改厕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供水保障工程建设让农民用上了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解决了农村污水排放问题,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村级卫生室和幼儿教育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提升了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支持各地建设2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98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打造了一批苹果村、木耳镇、黄花镇等专业村镇。这些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9000亿元左右,分行业培育龙头企业,全国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万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250家。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此外,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先后在安徽、湖南等7个省份启动整省试点,其他省份组织整县、整乡镇试点,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保持稳定、顺利延包。这一举措稳定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有利于农民放心投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农惠农富农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和丰富多样的“工具箱”帮扶。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让亿万农民在产业发展、生活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期待国家能够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政策措施,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