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公里山路的”重量之约”:峨眉山轿夫与263斤游客的十小时温暖同行

峨眉山9名轿夫轮流抬263斤游客走42公里山路,耗时约10小时收取2万多元路费,游客对服务满意并表示明年将再来。

八月的峨眉山,像一幅被雨水洗过的青绿画卷。海拔800米的清音阁下,蝉鸣穿透层层叠叠的竹林,山涧的溪水撞着鹅卵石叮咚作响。上午9点,9个身着靛蓝色短褂的汉子蹲在滑竿队屋檐下,用草绳捆紧轿杠——他们知道,今天要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Featured Image

"这单生意,得把力气攒足了"

"宋哥,那小伙子来了!"抬轿队里最年轻的王强踮脚望向山路转弯处。45岁的宋建国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穿运动背心的男人正扶着栏杆往下挪,腰腹处的肌肉紧绷着,每走两步都要扶一下膝盖。"好家伙,这分量......"宋建国心里一沉——他在峨眉山当轿夫32年,最清楚这山路的分量:从清音阁旁的广福寺到仙峰寺,往返42公里,要爬789级台阶,过12道急弯,其中最险的"九十九道拐",坡度能超过60度。

来人叫陈默,32岁,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我查过资料,峨眉山的滑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想体验最原始的山路。"他摸着被汗水浸透的T恤解释,"体重确实是意外,最近在增肌,没来得及减。"宋建国上下打量了他一圈:"263斤?"陈默点头。"那得加钱。"宋建国直言,"我们收费是150斤以下240元/公里,200斤以上每斤加5元。"计算下来,42公里的单程,总费用要2.1万元。

陈默没犹豫:"行,按规矩来。"他掏出手机转账预付定金时,手指在屏幕上停顿了一下——这相当于他半个月的工资,但"就想试试人力抬轿的感觉"。9个轿夫迅速行动:选最结实的4人作为首班,检查轿布是否平整,轿杠是否包了防滑胶,连竹编的坐垫都换成了新的。"得让他坐舒服,这钱赚得踏实。"宋建国说。

十小时山路:汗水里的"协作密码"

上午10点,轿子准时出发。陈默坐在轿中,能清晰听见轿夫们的喘息声。"左脚踩稳!""右边有碎石!"领路的宋建国扯着嗓子喊,他的任务是"喊路"——32年的经验让他能背出峨眉山每段路的"危险点":哪块石头松了,哪段台阶雨后湿滑,哪棵树的枝桠会刮到轿顶。

第一程爬"双飞桥",26岁的轿夫李阳率先扛起右杠。"宋哥说过,超重的客人要'稳',不能晃。"他咬着牙调整重心,汗水顺着下巴砸在青石板上。走了3公里,李阳的短褂已经能拧出水,换班的信号是宋建国敲两下轿杠。"来,老周,你接右杠。"宋建国拍了拍48岁的周建军。两人默契地交换,动作快得像经过千百次演练——这是轿夫队的"生存法则":换班不超过10秒,否则会影响整体节奏。

中午12点,队伍在雷洞坪短暂休息。陈默掀开轿帘,递上自己带的冰镇酸梅汤:"师傅们喝点。"9双手接过瓷碗,仰头一饮而尽。"这小伙子实诚。"周建军抹了把嘴,"以前也有客人嫌慢,骂我们'磨蹭',哪像现在......"他的话被山风卷走,轿夫们低头扒拉着自带的干粮——馒头就咸菜,没人舍得吃游客的东西。

最艰难的是"九十九道拐"。这段路像条盘在山腰的蛇,每转一个弯都要调整轿子的角度。宋建国走在最前面,用竹竿敲着石壁喊:"左三,右五,稳住!"轿夫们的脚步逐渐沉重,有人膝盖开始渗血,有人肩膀被轿杠磨出了红印。"再坚持会儿,过了前面那个亭子就能歇。"宋建国咬着牙,"客人信任咱们,不能掉链子。"

下午4点,当轿子终于停在仙峰寺的青石板院坝时,9个轿夫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瘫坐在台阶上。陈默跳下轿,掏出随身带的毛巾一一递上:"师傅们辛苦了。"他摸出手机看了眼时间:10小时17分钟,比预计多了17分钟,但"值了"——轿夫们全程没抱怨一句,连换班都默契得像商量好的。

"明年,我还来"

结算费用时,陈默数出2.1万元现金,又微信转了同样的金额。"现金是给师傅们的辛苦费,转账是给队里的。"他解释,"宋哥说队里有规矩,超重的客人要额外给'保险费',以防意外。"宋建国推辞了部分现金:"咱们讲的是规矩,该多少是多少。"最后,陈默硬塞给每个轿夫100元"解乏钱",9张钞票在阳光下泛着暖光。

"明年5月到7月,我还会来。"临走前,陈默拉着宋建国的手说,"到时候我减到200斤以内,你们给做个专用轿子,要绣牡丹的轿帘。"宋建国笑着应下:"放心,咱们给你留着最结实的轿杠。"他望着游客下山的背影,突然想起30年前第一次抬轿的场景——那时他还是个毛头小子,抬的是70岁的老太太,"老太太说,坐轿子比走路有意思,能看到更多风景"。

如今,峨眉山的滑竿队依然保持着传统:轿夫必须是本地人,要经过3个月体能训练,还要学会"喊路""急救"等手艺。宋建国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了,觉得苦。可每次看到客人下轿时笑着说'值了',我就觉得这活儿有奔头。"

暮色渐浓时,轿夫们收拾好轿杠,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山风送来阵阵花香,不知谁哼起了川剧选段,声音粗哑却带着满足。42公里的山路,263斤的重量,10小时的汗水,最终都化作了山间的一声"明年见"。这或许就是传统手艺最动人的模样——它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度,在每一次抬升与前行中,延续着最朴素的美好。

相关内容

恒大地产广东公司破产清算:债务危机下的连锁反应与行业警示
稀土博弈:美国拉拢巴西计划因特朗普关税政策受阻
特朗普政府芯片补贴新政:从“免费给钱”到“股权换投资”的博弈与考量
加沙城的”最后通牒”:以色列的军事豪赌与人道主义的至暗时刻
六十载砥砺奋进铸辉煌 新时代踔厉奋发谱新章——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窑洞里的抗战密码:解码延安时期的东方战场奇迹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