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下的二十四年:一个农人的坚守,如何让荒坡长出”共富果”

李文清24年返乡坚守葡萄种植,历经品种探索、技术创新,从个人致富到带动6户村民共同种植,推动乡村葡萄产业发展,实现共富。

八月的柳叶湖风里裹着蜜香,56岁的李文清站在葡萄园最高处的观景台上,手里攥着半串刚摘下的"妮娜皇后"。紫红色的果粒在他掌心滚动,像撒了把碎宝石,晨露顺着藤蔓滴在他磨旧的胶鞋上——这是他每天最期待的仪式:在葡萄成熟前,先尝一口属于自己的甜。

Featured Image

脚下的土地,曾是村里最荒凉的坡地。24年前,当他扛着铺盖卷从东莞的电子厂返乡时,这里还长着齐腰高的野蒿;如今,20亩葡萄藤蜿蜒成浪,将荒坡染成深浅不一的绿,也把猴巷村6户人家的日子,酿成了蜜。

一、从"打工仔"到"葡萄痴":二十四年只做一件事

2001年的春节,李文清在东莞的出租屋里翻着老家的报纸。头版写着"常德柳叶湖生态农业示范区招商",配图里漫山的果树让他心头一动。"父母老了,我不想再让他们守着空屋等我。"他蹲在出租屋的煤气灶前煮泡面,蒸汽模糊了眼镜片,"听说红提能卖二十块一斤,比打工强。"

带着攒了三年的3万块钱,他回到了猴巷村。但现实比想象残酷得多:村里的土地贫瘠,保水性差;他选的"黑巴拉多"品种刚挂果就裂果,"像被谁拿指甲掐过";请来的技术员摇着头说:"这地儿种葡萄,难。"

"难?我就不信。"李文清把铺盖搬到了田埂边的窝棚里。白天蹲在地里记温度、测湿度,晚上翻《葡萄栽培学》《土壤改良技术》,笔记本写满了三大本。第二年春天,他用竹片给葡萄苗搭了遮阳棚;夏天顶着40℃高温给每株苗浇"阴阳水"(早上冷水,傍晚温水);秋天把发酵的羊粪埋进根系,"就像给娃娃喂奶粉"。

转机出现在2005年。他试种的"牛奶葡萄"终于挂果了——果粒圆滚滚的,咬开有股淡淡的奶香味。收购商开着货车到地头,当场给出15元/斤的价格。"卖了8000斤,赚了6万。"李文清摸着粗糙的手掌笑,"够给爹娘盖新房了。"

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这些年,他陆续引进"户太8号""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12个品种,把试验田扩大到20亩;跟着农科院专家学"根域限制栽培",让葡萄藤在有限空间里结出更多果;甚至琢磨出"音乐助长法"——每天傍晚放半小时轻音乐,"葡萄藤听着舒服,果子甜得快"。

二、风雪里的"护果人":把困难变成创新的阶梯

2023年12月的暴雪,是李文清记忆里最惊险的时刻。凌晨三点,他被屋顶的异响惊醒,掀开被子就往葡萄园跑。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冷气:3米高的避雨棚被积雪压得变了形,葡萄藤像被抽走了筋骨,东倒西歪地趴在地上。

"这些苗要是冻坏了,6户人家的收入全没了。"他抄起铁锹冲进雪里,工人们举着矿灯跟在后面。竹竿被雪压断了,就用绳子捆;棚架变形了,就用木棍支撑;最险的是几株老藤,根系已经露出地面,他跪在雪里,用手刨开冰碴,把根部重新埋进松软的土里。

整整三天三夜,李文清没合过眼。手冻得握不住铁锹,就用热水泡;脚冻得没了知觉,就裹上老伴织的毛裤。等雪停时,他的眉毛结了霜,嘴唇乌紫,却笑着摸着一株幸存的葡萄藤:"看,芽还在。"

这场雪,让他悟出了"人定胜天"的真谛。他投资8万建了智能滴灌系统,手机APP能实时监控每株苗的湿度;在园子里装了36个摄像头,用AI识别虫害;甚至发明了"铜锣+防鸟网+人工巡逻"的立体驱鸟法——他笑称自己是"鸟类行为观察家","乌鸫爱早上来,麻雀爱下午来,得分时段赶"。

跟着他种了8年的赵志冬,提起这些往事直感慨:"老李像个'土科学家'。去年大旱,别人的葡萄都蔫了,他的园子里滴灌系统一开,果子反而更甜。我们都跟着学,现在村里种葡萄的,谁不是他的'徒弟'?"

三、从"一家富"到"共同富":葡萄藤串起的乡村振兴

清晨的葡萄园里,游客的笑声和采摘声此起彼伏。穿碎花裙的游客举着手机拍视频:"家人们看这个'阳光玫瑰',果粒比乒乓球还大,咬一口爆汁!"李文清的儿子小凯忙着称重、打包,妻子王姐在抖音直播间喊:"新到的妮娜皇后,限量50箱,手慢无!"

"去年光采摘游就赚了12万。"李文清掰着指头算,"卖鲜果8万,采摘体验4万,还带动村里卖土鸡蛋、手工酱——这些以前没人要的东西,现在成了'伴手礼'。"他指着园子边的小木屋,那是村里的"葡萄工坊",6户跟着他种葡萄的人家,有的做果酱,有的酿葡萄酒,有的开民宿。

最让李文清骄傲的,是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32岁的周敏以前在深圳做白领,去年听说叔公的葡萄园火了,辞了工作回来当"电商运营"。"叔公教我认葡萄品种,教我用无人机喷药,现在我能直播卖货,也能指导种植。"她晃着手机里的订单,"上个月卖了2000单,村民每斤多赚2块。"

猴巷村的变迁,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从前的荒坡,现在成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从前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了"技术骨干";从前的"空心村",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李文清的葡萄藤,不仅爬满了坡地,更爬进了村民的心里——大家不再"各扫门前雪",而是"有难一起扛,有甜一起尝"。

暮色中的葡萄园里,李文清坐在田埂上,摸出老伴给的烤红薯。远处,小凯正和游客合影,周敏在直播介绍新酿的葡萄酒,赵志冬的媳妇端着一筐葡萄过来:"叔,尝尝今年的'户太8号',比去年还甜。"

他咬了一口,甜津津的汁水顺着喉咙流进胃里。风里飘来隔壁家的饭香,混着葡萄的甜,还有泥土的芬芳。这大概就是他想要的——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土地上的烟火气,是乡亲们的笑脸,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葡萄藤下,把日子酿成诗。

相关内容

广东湛江一家三口被害案开庭,丈夫携亡妻头发见证审判
逆袭之路:中国男篮亚洲杯亚军的热血与启示
400万张营业执照:千年商都广州的产业进阶密码
太行烽火中的精神灯塔:探访王家峪与前方鲁艺的红色密码
千帆竞发启新程:福建开渔盛景背后的海洋经济跃升与生态守护
华盛顿”军事化”风暴:共和党三州派国民警卫队,民主党反击与宪政博弈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