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启新程:福建开渔盛景背后的海洋经济跃升与生态守护

福建8000多艘渔船在伏季休渔结束后竞相出海,科技赋能渔船提升捕捞与安全保障,千年开渔民俗传承文化,伏休护海成效助力生态与经济共赢,展现福建渔业转型升级向“深蓝”发展的活力。

一、开渔号角响彻海疆:8000艘渔船竞发逐鲜

8月16日12时,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长空,福建沿海数千艘渔船拔锚起航,如利箭般驶向深蓝。这一天,福建省大部分海域结束为期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8000多艘渔船带着对丰收的期盼,开启新一轮耕海牧渔的征程。在泉州惠安县崇武国家中心渔港,500余艘渔船整齐列队,船头彩旗猎猎,船员们忙碌的身影在甲板上穿梭不停——有的搬运米面粮油,有的调试通信设备,有的给水箱加注淡水、为油柜补满燃油。

Featured Image

“歇了三个半月,大家早就憋着一股劲儿了!”闽惠渔00177号船长陈聪莆一早便登上渔船,仔细做着开航前的最后准备。他的渔船主要捕捞鱿鱼、带鱼等经济鱼类,满载量可达70 - 80吨。从一个月前开始,他就特意请人对渔船进行全面“体检”:补缝、刷漆、检修发动机,确保每一处细节都万无一失。

二、科技赋能现代渔船:从“靠天吃饭”到“智控海洋”

近年来,福建渔业的“硬实力”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革命。陈聪莆的渔船便是这场变革的缩影——船上配备了北斗卫星导航、雷达监测、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等先进设备,只需轻点手机,便能实时查看潮高、风浪、洋流等海况信息。“以前出海全凭经验,现在能精准预判天气变化,摸清大海的‘脾气’,航行安全更有保障。”陈聪莆感慨道。

更让这位老船长自豪的是渔获保鲜技术的飞跃。去年,他换上了新型渔船,船上配备了零下40℃的超低温冷冻设备。“过去为了保鲜,只能在船舱里码冰,最多撑一周就得返航。现在捕到的鱼虾能直接冷冻保存,半个月不用上岸,既保证了鲜度,又省下了往返成本。”数据显示,福建全省已有超过60%的渔船升级了现代化设备,渔业生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安全是出海的生命线。开渔前夕,惠安县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联合乡镇工作人员,深入渔港码头开展“拉网式”排查:核查渔船证件是否齐全,检查救生衣、消防器材、船舶定位系统是否配备到位,并组织渔民参加安全警示教育与应急技能培训。“我们不仅要让渔船‘跑得快’,更要‘行得稳’。”执法人员邝子悦说道。

三、千年渔俗焕新彩:开渔仪式里的文化传承

12时整,随着开渔令下,渔船引擎轰鸣,船尾拖曳着白色的浪花,有序驶离港口。岸边,渔民家属们手持香烛,面向大海默默祈福。“渔民在风浪里讨生活,岸上的人对着潮汐祈平安。”一位老渔民的家人望着远去的船影感慨。千百年来,福建沿海形成了独特的“开渔”民俗——渔民出海前祭拜妈祖、海龙王,以虔诚之心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仓。

在惠安崇武,开渔文化季活动热闹非凡:渔家歌舞、海鲜美食展、海洋文化摄影展轮番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开渔不仅是渔业生产的重启,更是海洋文化的活态传承。我们通过‘渔业 + 文旅’的融合,让更多人了解渔民的艰辛与海洋的魅力。”

四、伏休护海显成效:生态修复与经济共赢

伏季休渔制度是福建守护海洋生态的“关键一招”。自5月1日12时起,全省1万余艘应休渔船集中回港,让大海得以休养生息。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伏休期间,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非法捕捞的巡查力度,同时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鱼苗、虾苗数亿尾,助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

作为海洋大省与渔业大省,福建的海洋经济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21%。从传统的近海捕捞到深远海养殖,从单一渔业到“渔业 + 旅游 + 文创”的多元融合,福建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绘就一幅现代海洋经济的壮阔画卷。

五、向海图强向未来:福建渔业的“鲜”行之路

千帆竞发的壮阔场景,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海洋生产图景,更是福建渔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当陈聪莆的渔船驶向深海,当渔民们期待着满舱而归,当游客们感受着开渔文化的魅力,福建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海洋——用科技提升渔业“含金量”,用生态守护海洋“生命力”,用文化赋予渔业“新内涵”。

这片蔚蓝的海域,承载着渔民的生计与梦想,也孕育着福建海洋经济的无限可能。未来,随着深远海养殖技术的突破、智慧渔业的推广、海洋生态保护的深化,福建渔业必将驶向更加广阔的“深蓝”,续写“千帆竞发齐争‘鲜’”的崭新篇章。

相关内容

广东湛江一家三口被害案开庭,丈夫携亡妻头发见证审判
逆袭之路:中国男篮亚洲杯亚军的热血与启示
400万张营业执照:千年商都广州的产业进阶密码
太行烽火中的精神灯塔:探访王家峪与前方鲁艺的红色密码
华盛顿”军事化”风暴:共和党三州派国民警卫队,民主党反击与宪政博弈
地雷战:华北平原上的智慧烽火——论人民战争中的以弱胜强之道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