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芾笔下的白露节气:花鸟意象中的自然哲思与文化密码

万芾凭借精湛技艺与独特风格,在“花鸟世界”中的白露节气作品中,以秋海棠、一串红、含羞草等为载体,融合传统与现代,传达对节气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诠释,展现人与自然联系,体现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结合及文化传承创新。

当晨曦微露,秋意渐浓,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悄然来临。在这个标志着孟秋结束、仲秋开始的特殊时节,上海实力派花鸟画家万芾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花鸟世界"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白露画卷。万芾的作品不仅色彩丰富、构图现代,更在传统韵味中融入了当代审美,特别是她笔下的白露节气花鸟画,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意象完美融合,展现了画家对传统节气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艺术再创造。

Featured Image

一、白露节气:自然时序的文化解码

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分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颇为精妙:"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短短数语,不仅道出了白露节气的自然特征——夜间水汽遇冷凝结成露珠,更蕴含了古人对五行学说(秋属金,金色白)与气候变化的深刻理解。

从气象学角度看,白露时节,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正如民谚所言:"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这种气候变化在万芾的画作中得到了细腻的体现——画面中的露珠、微凉的色调以及鸟类羽毛的细微变化,都暗示着季节的转换。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古人观察到,白露时节,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百鸟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种自然现象在万芾的作品中转化为对鸟类生态的细致描绘,特别是她笔下的栗鹀、红翅薮鹛等鸟类,不仅形态生动,更通过其姿态与环境的互动,传达出季节变迁的信息。

二、秋海棠:断肠花与思念的视觉诗学

在万芾的白露节气作品中,《秋海棠·白头鹎》尤为引人注目。画家选取了秋海棠与白头鹎这对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秋海棠,又名"断肠花"、"相思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其花朵娇柔妩媚,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也象征着无法如愿的苦恋或深深的思念。明代诗人俞琬纶在《咏秋海棠其一》中写道:"秋海棠,又名'断肠花'、'相思草',常用来象征无法如愿的苦恋或深深的思念。其花朵娇柔妩媚,也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同时,'棠'与'堂'同音,组合在一起有'玉堂富贵'的吉祥寓意。"

万芾笔下的秋海棠,通过现代构成的构图方式与传统没骨技法的结合,既保留了花卉的古典韵味,又赋予其当代视觉语言。花瓣的色彩层次丰富而不艳俗,从浅粉到深红的渐变过渡自然,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晨露滋润下花瓣的晶莹剔透。画家巧妙地运用留白与色彩对比,突出秋海棠在白露时节的独特气质——既明媚又略带忧郁,既艳丽又含蓄。

与秋海棠相映成趣的是画面中的白头鹎(又称白头翁)。这种鸟类在传统文化中常与长寿、坚贞相关联,其雪白的头部羽毛在画面中形成视觉焦点。万芾通过精细的笔触描绘白头鹎的神态,或栖息于秋海棠枝头,或低头凝视花朵,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思念与等待的故事。花鸟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叙事性,更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棠"与"堂"同音,组合在一起有"玉堂富贵"的吉祥寓意。万芾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文化密码,通过秋海棠与典雅环境的组合,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传递了美好的祝愿。这种双关与隐喻的手法,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也是万芾作品深受喜爱的重要原因。

三、一串红:热烈喜庆的大众美学

在万芾的白露节气系列中,《一串红·栗鹀》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一串红,由于其炽烈的红色和成串绽放的形态而得名,在中国文化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喜庆、热烈、吉祥的象征,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是代表大众审美和节日欢乐的花卉。

画家通过对一串红鲜艳色彩的夸张表现,强化了这种花卉的视觉冲击力。不同于传统文人画对"清雅"的追求,万芾大胆使用高饱和度的红色,通过色彩的纯粹性与重复性,创造出一种节日般的欢快氛围。一串红成串绽放的形态在画面中形成强烈的韵律感,仿佛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受到节日的喜庆。

与一串红形成有趣对比的是画面中的栗鹀。这种小型鸟类在色彩上较为朴素,但其灵动的姿态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万芾通过鸟类与花卉的并置,巧妙地平衡了热烈与宁静、大众与高雅之间的关系。栗鹀在花丛中的活动,既增添了画面的叙事性,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一串红作为现代园艺中常见的观赏植物,其文化象征意义也在不断演变。万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花卉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将其纳入传统花鸟画体系,不仅拓展了花鸟画的表现题材,也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现代生活气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是万芾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四、含羞草:敏感内向的生态隐喻

《含羞草·红翅薮鹛》是万芾白露节气系列中极具哲思意味的一幅作品。含羞草,当它的叶片被触摸、摇晃、加热或遇到狂风暴雨时,小叶会成对地迅速合拢,继而叶柄也会下垂。因此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敏感、羞涩、内向的象征,常被用来比喻容易害羞的人。

画家通过对含羞草独特生理特性的艺术表现,创造了一个关于"敏感"与"反应"的隐喻系统。含羞草叶片的闭合动作在画面中被夸张表现,仿佛是对白露时节微妙气候变化的自然反应。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手法,不仅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内涵。

红翅薮鹛的引入为画面增添了动态元素。这种羽毛鲜艳的鸟类在含羞草丛中的活动,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鸟类的动作可能引起含羞草的反应,而含羞草的闭合又可能影响鸟类的行为。万芾通过这种生态关系的艺术表现,暗示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存与影响。

含羞草在传统文化中虽不如梅兰竹菊那样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但万芾通过对其独特特性的挖掘,赋予了这种植物新的文化内涵。在白露时节,万物开始收敛,含羞草的"害羞"特性被赋予了"内敛"、"自省"的哲学意义。这种对平凡植物的深度挖掘与重新诠释,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创新思维。

五、艺术语言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万芾的"花鸟世界"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特别是白露节气的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创造性平衡。在技法层面,万芾继承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精髓,如对线条的重视、对意境的追求、对诗书画印的综合运用;同时,她又大胆吸收现代绘画的构成原理与色彩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在构图上,万芾突破了传统花鸟画常见的折枝或全景式布局,采用了更加自由、更具现代感的构成方式。画面中的元素安排既符合视觉美感,又暗含文化隐喻,如通过花鸟的位置关系暗示人际关系,通过色彩对比表达情感张力。这种构图创新使她的作品既易于被当代观众接受,又不失传统韵味。

在色彩运用方面,万芾的作品色彩丰富而和谐,既不完全拘泥于自然的真实色彩,也不脱离物象的基本特征。她善于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传达情感与思想,如秋海棠的粉红象征温柔与思念,一串红的炽烈表达喜庆与热情,含羞草的绿色系暗示自然与生命。这种色彩语言的运用,使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万芾作品的文化价值更体现在她对传统节气文化的现代表达上。通过花鸟这一传统载体,她不仅表现了白露时节的自然特征,更传达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深刻理解与诗意感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万芾的作品提醒我们放慢脚步,观察自然,感受季节变化中蕴含的生命智慧。

结语:花鸟意象中的节气智慧

万芾笔下的白露节气花鸟画,通过秋海棠、一串红、含羞草等植物的艺术表现,以及与之相应的鸟类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传达了对传统节气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诠释。

在白露这个标志着秋季深入的节气里,万芾通过艺术的语言告诉我们:自然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与动物的行为,也触动着人类的情感与思考。她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对自然的敏感与敬畏。

万芾的"花鸟世界"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特别是白露节气的作品,是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需求的完美结合,是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花鸟之美,更感受到了节气之韵、文化之深、艺术之妙。这正是万芾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的有力证明。

相关内容

浦口蝶变:从”十里造船带”到”春江十里”的生态重生
唱响”南方声音” 凝聚”南方力量”——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动”起来,守护青春每一步
石破茂”体面”辞职:日本政坛权力博弈的冰山一角
台风”塔巴”登陆江门:一场与风雨的较量
华北雨季“超长待机”:一场气候异常下的自然挑战与应对启示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