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湖北绘就就业增收新图景

湖北通过发展潜江小龙虾、随县香菇、天门服装、松滋吉他等特色产业,升级产业链、创造多元就业岗位,培育劳务品牌,实现产业与就业双赢,为居民带来增收与幸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

盛夏的荆楚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在潜江市的虾塘里,养殖户正忙着捕捞第四茬小龙虾;天门市的服装车间内,缝纫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松滋市的吉他工厂中,工人们熟练地调试着即将出口的乐器......这些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是湖北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通过深挖本地资源禀赋,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湖北正在书写一部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增收的精彩篇章。

Featured Image

一、产业链升级:从"季节局限"到"四季兴旺"

在潜江市后湖管理区的虾塘边,养殖户李福建熟练地收起一笼笼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这个曾经受制于季节限制的传统产业,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以前冬天虾塘基本闲置,现在有了冬虾技术,全年都能有产出。"李福建笑着告诉记者。2023年底,当地组建科研团队,通过调控水温、种植耐寒水草、研发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创新举措,成功突破季节限制。2024年,冬虾产量达2.4万吨,让"四季有虾"从愿景变为现实。

这一技术革新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更激活了全产业生态。潜江虾皇旗舰店店长董兴华算了一笔账:"冬季虾供应让餐厅效益提升了10%,顾客冬天也能吃到新鲜小龙虾,生意自然更好。"如今,潜江小龙虾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带动就业超20万人,从养殖、加工到餐饮、物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升级带动了技术工人需求增长,虾塘管理、冷链物流等新兴岗位不断涌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

二、家门口就业: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

在随县万福店镇三口堰村,村民吴忠的生活因香菇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参加免费培训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1万棒菌种,精心照料数月后收获4茬香菇,净赚6万多元。"比在外打工收入还高,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尝到甜头的吴忠今年扩大规模,又购入3万棒菌种。像吴忠这样的菇农在随县比比皆是,小小香菇撑起了百姓的"幸福伞"。

随县的香菇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菌种研发、大棚种植到电商销售,创造了超30万个就业岗位。当地人社部门同步推进技能培训,发展电商直播从业者超3000人。在香菇产业园,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新鲜香菇,电商主播们则通过直播向全国推销产品。"现在不出村就能找到好工作,收入稳定还有保障。"村民王大姐一边熟练地包装香菇一边说。产业兴旺带动了人才回流,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制造新势力:从"传统制造"到"智造升级"

走进天门市服装电商城,现代化的生产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自动吊挂系统高效运转,布料沿着轨道精准送达各工位;另一栋厂房里,工人们正为赶制订单忙碌。近年来,天门市抢抓电商机遇,打造服装电商产业集聚区,引进面辅料、电商营销等配套企业。"布局直播电商渠道后,日均发货量超10万件,带动数千人就业。"湖北莱依窕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熊飞翔介绍道。

目前,天门纺织服装产业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6万人。在纺织服装产业园,记者看到设计师正在电脑前绘制新款服装,智能裁床精准切割布料,缝纫工人们流水作业。产业升级不仅带来就业岗位数量的增加,更提升了就业质量。"现在工作环境好,收入稳定,还有技能培训机会。"缝纫工李师傅满意地说。天门还积极培育本土服装品牌,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文化新名片:从"小众乐器"到"国际品牌"

在松滋市文化创新产业园的吉他工厂里,工人们正专注地进行抛光、调音等工作。这些精美的乐器即将销往近20个国家,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10亿元。松滋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吉他制作这个看似小众的行业成为特色名片。

"我们不仅生产乐器,更在传播音乐文化。"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这里聚集了设计、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人才,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吉他制作车间,记者看到年轻的技术员正在调试数控设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了配套服务业发展,物流、包装、培训等相关岗位不断涌现。

五、品牌化发展: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

湖北省通过系统化培育劳务品牌,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省级层面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劳务品牌创建,形成"小而精、小而强"的产业生态。目前,全省已培育224个区域特色劳务品牌,基本实现"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带动就业超450万人。

在劳务品牌创建过程中,湖北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如潜江的"虾匠"、随县的"菇农"、天门的"缝纫巧匠"等,这些品牌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提升了就业竞争力。通过品牌化运营,劳动者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就业稳定性增强,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劳务品牌的集聚效应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特色产业点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潜江的小龙虾到随县的香菇,从天门的服装到松滋的吉他,湖北特色产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和就业增收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优势,培育差异化竞争力。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重塑了城乡发展格局,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让"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当前,湖北正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就业生态持续优化,荆楚大地必将绘就更美好的发展图景,让人民群众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共享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些生动实践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唯有立足本地实际,深挖特色优势,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关内容

华盛顿起诉特朗普政府:一场地方自治与联邦权力的“军事博弈”
教育新地标:宁波惠贞高级中学如何用建筑重塑成长空间
泰国新总理角逐:权力博弈下的政局走向与未来挑战
铁路惠民新举措:儿童与特殊群体购票优惠再升级
2025智博会在渝启幕:3000余项创新成果解锁智能产业新未来
解码星城密码:长沙的多维魅力与时代蝶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