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围绕修葺后重新开放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开,介绍了其外观与主题,讲述了馆内战火淬炼的文物所承载的抗战传奇,呈现了互动体验中人们传承红色精神的动人场景,展现了纪念馆作为红色基因传承地的时代意义,激励人们在新时代奋勇向前。

一、罗浮山下的红色丰碑:一座纪念馆的涅槃重生
岭南的四月,罗浮山麓的木棉树正绽放着火红的花朵,像一簇簇燃烧的火焰,映照着山脚下那座庄严肃穆的建筑——东江纵队纪念馆。经过近半年的精心修缮,这座承载着华南抗战记忆的红色地标在今年年初焕新开放,门前"永远向前"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支英雄部队永不磨灭的战斗精神。
步入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震撼人心的雕塑群:游击队员手持步枪穿梭在荔枝林间,医护人员在简陋的竹棚手术台前抢救伤员,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送物资......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将时光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纪念馆馆长李明辉告诉我们:"这次修缮不仅是对建筑外立面的翻新,更是对展览内容的全面升级。我们新增了300多件珍贵文物,运用了多媒体互动技术,就是要让这段历史'活'起来,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感受东江纵队的铁血丹心。"
二、战火淬炼的文物密码: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传奇
在"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主题展厅内,一件件历经战火洗礼的文物静静陈列,它们像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兵,向来访者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展柜里,一把锈迹斑斑的驳壳枪格外引人注目。讲解员小陈轻声介绍:"这是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使用过的配枪,在1943年百花洞战斗中,就是用这把枪击毙了日军少佐一名。"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枪身上还留有几道细微的划痕,那是当年激烈的战斗留下的印记。旁边展台上,一本边角已经卷曲的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1942年游击队员在惠阳地区行军的路线和群众支援的情况,泛黄的纸页上,"大鹏湾""淡水镇"等地名依稀可见,仿佛能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游击队员们昼伏夜出、与敌人周旋的岁月。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面特殊的旗帜——由多位华侨捐赠的布料拼接而成。讲解员告诉我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华侨青年回国参战,他们将随身携带的衣物捐出,由东江纵队的缝纫组连夜赶制了这面旗帜。"你看这面旗子,有的是西装面料,有的是丝绸旗袍的残片,甚至还有童装的布料。"小陈指着旗帜上不同纹理的拼接处说,"每一块布料都代表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在"秘密大营救"展区,一组蜡像生动再现了当年营救文化名人的场景:游击队员背着茅盾、邹韬奋等文化名人,在漆黑的夜里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展柜里陈列着当年用作路条的竹签、传递情报的油纸伞,以及文化名人留下的亲笔感谢信。"这场历时200余天的营救行动,共救出800多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小陈动情地说。
三、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从历史到现实的对话
在纪念馆的互动体验区,一群小学生正围在一台VR设备前,戴上头盔就能"亲身"体验游击队员在荔枝林中伏击日军的场景。"太刺激了!"五年级的李同学摘下设备后兴奋地说,"原来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是这样打鬼子的!"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变成了可触摸、可感受的生动体验。
在"军民鱼水情"展区,一面"东江纵队之歌"的互动墙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只要按下不同的按钮,就能听到当年游击队传唱的革命歌曲。76岁的退伍老兵张伯伯颤巍巍地按下"游击队之歌"的按键,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他浑浊的眼眶里泛起了泪光:"这首歌我唱了整整八年......"旁边的志愿者赶紧递上纸巾,轻声安慰:"老人家,您是我们的英雄。"
纪念馆的尾厅里,一面"精神永存"的电子留言墙上,写满了参观者的感言。有中学生写道:"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有军人留言:"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位海外华人的留言:"我的祖父曾是东江纵队的一员,今天我终于找到了他的足迹。"
四、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走出纪念馆,回望这座融合了现代展陈技术与历史厚重感的建筑,不禁思绪万千。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战场坚持抗战七年之久,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英勇打击日寇,营救文化名人,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正如纪念馆结语中所写:"东江纵队的旗帜,是华南人民不屈不挠抗战精神的象征;东江纵队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纪念馆不远处的罗浮山深处,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游击队的秘密营地遗址。当地的党史专家告诉我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来这里重走抗战路,追寻红色足迹。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批群众自发前来纪念馆祭奠英烈,其中不乏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
夕阳西下,罗浮山的剪影映在纪念馆的玻璃幕墙上,与"永远向前"四个大字交相辉映。这座纪念馆不仅是一座收藏历史的殿堂,更是一座照亮未来的灯塔。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传承精神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未来。正如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的:"东江纵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这种力量,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向前!"
离开纪念馆时,广场上的木棉花瓣随风飘落,落在纪念碑前的石阶上,像一簇簇永不熄灭的火种。这些火种,将永远燃烧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