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人民艺术家”田华在长影建厂80周年、长春电影节开幕之际重返长影旧址博物馆,回顾《白毛女》等经典角色创作历程,强调深入生活体验对表演的重要性,抒发“艺术为枪、舞台为战场,愿为人民服务终身”的不变情怀。

8月23日,吉林长春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内,气氛热烈而庄重。在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长春电影制片厂建厂80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97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田华,在家人的陪伴下,回到了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老厂区改建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她走进新落成的田华馆,看着一张张老照片、一幅幅电影海报,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向大家深情讲述着自己心中为人民而创作的不变情怀。
经典角色:从《白毛女》到《党的女儿》
田华经常感慨,是长影拍摄的电影《白毛女》改变了她的一生。70多年前,当“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歌声响起,第一次接触电影的田华,以喜儿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那时的她,还是普通的部队文工团员,而喜儿这个角色让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她将勤劳善良、不屈不挠的喜儿塑造得有血有肉,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角色的情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大众的共鸣。喜儿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中,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
1958年上映的电影《党的女儿》,则是田华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拍摄之前,她刚刚结束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的学习,掌握了角色创作的科学方法。在影片中,她将李玉梅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电影上映后引起了极大轰动,著名作家茅盾评价道:“田华塑造的李玉梅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表演,这部电影就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李玉梅在革命斗争中坚定的信念、勇敢的精神,通过田华的表演展现得栩栩如生,激励着无数观众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深入生活:为角色塑造全力以赴
在谈到电影《碧海丹心》时,田华回忆起为了演好一个土生土长的海南岛少女形象,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跟着当地渔民学习下海游泳、织网捕鱼、掌舵划船,还模仿当地人光着脚在山上走路。她深入到渔民的生活中,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日常劳作,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剧照中少女用嘴咬着自己的长辫子,怒目圆睁,这是田华为自己设计的造型,她用这样的形象去表达一种跟敌人拼下去、誓死也要把船拿回来的决心。她深知,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真正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将角色塑造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田华说:“游泳、跳海、踩水,都是当地渔民教我的,这就叫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样我才能演好她们。”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一真理。她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创作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不变情怀:为人民服务终身
80年的时光,对于田华来说,就像弹指一挥间。站在长影旧址博物馆里,她感慨地说:“80年了,弹指一挥间,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她始终铭记着那些为祖国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是他们教育了她,让她懂得了爱国、爱人民的深刻含义。
田华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用一个个经典的银幕形象,传递着正能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她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她愿意为人民服务终身,这种情怀贯穿了她的整个艺术生涯,也成为了她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97岁的田华再次回到长影,她的身影或许不再年轻,但她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却从未改变。她的故事,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艺术家坚守初心、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只有深入生活、为人民服务,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她的精神,将激励着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