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生态哨兵”:用脚步丈量三江源的绿色密码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团队(许庆民等)扎根青藏高原,运用遥感、自动化监测等科技手段开展生态监测,参与生态立法并提出建议,目标实现主要生态功能区全覆盖及智能监测网络建设,用脚步与数据守护高原生态。

初秋的隆宝滩湿地,晨雾还未完全消散,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已泛起凉意。白云像棉花糖般低垂在湛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偶有几只黑颈鹤舒展着黑白相间的羽翼,从湿地中央的浅滩上振翅而起,划出优美的弧线。此时,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正蹲在湿地边缘的草甸上,手持不锈钢取土器,小心翼翼地钻取土壤样本——他的指尖沾着湿润的泥土,目光专注地记录着土壤的质地与颜色,仿佛在解读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生态密码"。

Featured Image

一、从"草原学子"到"高原哨兵":二十载坚守的生态情怀

许庆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20年前的老照片:年轻的他穿着褪色的冲锋衣,站在黄河源头的草甸上,身后是连绵的雪山。那是2003年,刚从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的他,第一次跟随导师在青海湖流域开展生态监测。"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没有GPS定位仪,没有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我们背着帐篷和干粮,在草原上一走就是半个月。"许庆民回忆道,"但当我第一次看到黑颈鹤在湿地里觅食,看到藏羚羊群从眼前奔过,突然明白:这些看似普通的自然场景,都是需要用心守护的'生态宝藏'。"

这份初心,让许庆民在高原生态监测的岗位上扎下了根。20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青海的"生态名片"——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冰川草甸,到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原始森林;从青海湖流域的湿地湖泊,到柴达木盆地的戈壁荒漠。他的背包里永远装着三样"宝贝":一本磨破边的《青海植被志》、一台随身携带的土壤水分速测仪,以及一沓写满监测数据的笔记本。"每一页笔记都是高原的'体检报告',记录着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他说。

如今,作为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元老级"专家,许庆民带领的团队已成为青藏高原生态监测领域的"尖兵"。团队近一半成员是"90后",既有像徐雯婷这样的"博士新生代",也有在一线摸爬滚打十年的"监测老将"。他们共同守护着青海4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疆域,用最朴素的"脚力"和最专业的"脑力",为高原生态保护提供着最精准的数据支撑。

二、从"人工采样"到"数智监测":科技赋能的生态守护战

8月20日清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草原上,29岁的徐雯婷正熟练地操作着一架多光谱无人机。这架白色无人机在她的操控下,沿着预设的航线匀速飞行,机腹下的高光谱相机正对着地面的草甸、灌丛和湿地进行扫描。"以前做植被监测,我们要背着仪器在草原上走几公里,现在用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过去一天的工作量。"徐雯婷笑着说,"更厉害的是,它能识别出不同植被的光谱特征,连藏嵩草和针茅的覆盖度都能精准计算出来。"

徐雯婷是西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去年通过人才引进加入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她的到来,为团队注入了"数智化"的新动能。"青海的生态监测需要'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她解释道,"比如,黑颈鹤的栖息地选择与湿地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过去我们靠人工观测记录,现在可以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传感器,建立更精准的模型。"

在许庆民团队的实验室里,一台占地半间屋子的"生态监测数据平台"格外醒目。大屏幕上,青海湖流域的水质、土壤、植被等300多项指标实时跳动,点击任意一个监测点,就能调出近十年的历史数据曲线。"这是我们与高校合作开发的自动化监测系统,未来还将接入AI算法,实现异常数据的自动预警。"许庆民指着屏幕说,"比如,当某片湿地的土壤湿度连续三天低于临界值,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警信息,提示我们及时排查干旱或地下水污染问题。"

科技的赋能,让生态监测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过去,团队每年需要完成约5000个样点的野外采样;如今,通过遥感监测和自动化设备,这个数字已降至2000个左右,但监测的精度和覆盖面却提升了数倍。"以前我们只能监测到'面'的情况,现在能深入到'点'的细节。"许庆民举例说,"比如,过去我们知道青海湖的水质总体达标,但现在能精准定位到某条入湖河流的某个河段存在氮磷超标问题。"

三、从"监测数据"到"立法建议":把论文写在高原大地

2023年,许庆民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立法建议征集工作。他提交的"关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建议,被直接写入法律条文。"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多年监测实践的总结。"许庆民说,"我们在一线发现,青藏高原的生态监测存在'三缺':缺设备、缺人才、缺数据共享机制。这些问题不解决,生态保护就成了'无本之木'。"

为了让建议更具说服力,许庆民带领团队用半年时间,走遍了青海的主要生态功能区,整理出一份长达50页的《青藏高原生态监测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报告中不仅有监测数据的分析,还有基层监测员的真实故事——比如,玉树州的一位老监测员,为了采集雪豹的活动轨迹,曾在零下30℃的雪地里蹲守72小时;果洛州的监测站,因电力供应不稳定,监测设备经常断电,导致数据丢失......这些鲜活的案例,最终推动了法律中"加大对基层监测设施的投入""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等条款的出台。

立法之外,团队还在推动"监测成果的转化"。去年,他们与青海省林草局合作,将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监测数据与牧民的草场承包合同挂钩,引导牧民调整放牧方式;与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合作,利用监测数据优化旅游路线,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的干扰。"监测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许庆民说,"我们的数据不仅要写进报告,更要变成保护行动的'指南针'。"

四、从"个人坚守"到"群体传承":高原生态保护的未来之路

隆宝滩湿地的监测结束后,许庆民团队又驱车前往200公里外的可可西里。在那里,年轻的监测员们正忙着安装红外相机,调试地波雷达。"这些设备能监测藏羚羊的迁徙路线,还能预警非法盗猎行为。"26岁的监测员次仁多杰说,"我从小在可可西里长大,小时候见过藏羚羊被偷猎的场景。现在能用自己的双手保护它们,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次仁多杰的话,道出了年轻一代监测员的心声。在许庆民的团队里,"传承"是最动人的底色:老队员把自己积累的监测经验写成手册,传给新人;博士们带着本科生在野外实习,手把手教他们识别植被、操作仪器;甚至许庆民的导师,一位80岁的草原生态学家,仍坚持每年上高原指导工作。"高原生态保护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许庆民说。

展望未来,团队的目标更加清晰:到2026年,实现青海主要生态功能区监测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网络;到2035年,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保护技术体系。"我们希望用更精准的数据、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机制,为青海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贡献力量。"许庆民望着车窗外连绵的雪山,眼神坚定。

从黄河源头到长江源区,从祁连山南麓到可可西里腹地,许庆民团队的足迹,是青海生态保护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用脚步丈量高原的每一寸土地,用数据书写生态的每一段故事,用坚守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他们不仅是生态的"监测者",更是绿色的"守护者"——而这份守护,终将让雪域高原的绿色,永远绽放。

相关内容

《”北溪”爆炸案关键突破:乌克兰嫌疑人落网牵动俄乌欧三方神经,俄紧急推动安理会介入》
22岁重症女孩胡心瑶:以笔为刃,在病痛中劈出生路
今夏国产动画:从情感共鸣到产业升级的全面绽放
光影八十载,新程再启航——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盛大开幕
97岁田华再回长影:一生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坚守
南北天气”冰火两重天”:华北东北多雨模式持续 长江沿线高温肆虐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