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尘封90多年的赵尚志24岁戎装照(摄于1932年东兴之战胜利后)被披露,照片记录了这位东北抗联将领的青春模样,其侄女赵元明作为家族唯一健在的见者回忆往事,彰显英雄精神。

2025年8月的哈尔滨,松花江的风裹着初秋的凉意,吹进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展厅。玻璃展柜前,一位白发老人驻足良久,手指轻轻拂过展柜上的倒影——那是73岁的赵元明,赵尚志将军最小的侄女,也是家族中唯一见过三叔真容的健在者。展柜内,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静静陈列:穿土黄色军装的青年骑在战马上,帽檐下的眉峰如刀,目光穿透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落在每个凝视者的灵魂里。
这张被尘封93年的照片,终于在赵尚志牺牲83年后,以最鲜活的姿态重见天日。
一、1932年秋的东兴城:24岁将军的"第一张戎装照"
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32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十。这一年,赵尚志24岁。
照片背后的故事,藏在黑龙江省档案馆新近整理的《抗联三军早期活动纪实》里。1932年夏,日军侵占东兴县(今鹤岗市绥滨县)后,烧杀抢掠,百姓逃亡一空。赵尚志率领的巴彦抗日游击队与当地义勇军联合,于10月27日发起东兴之战。这场历时3天的战斗,击毙日军20余人,俘虏伪军80余人,缴获步枪100余支、机枪2挺,是东北抗日武装早期少有的胜仗。
"三叔总说,那是他第一次穿上正规军的军装。"赵元明的记忆穿过83年光阴,"他骑的那匹马是缴获的日军战马,鞍鞯还是新的,他特意拍了这张照片寄回家,说要给奶奶看'我穿军装的样子'。"
在赵元明的印象里,三叔赵尚志是个"瘦高个儿,说话带点辽宁口音,笑起来有两颗虎牙"。她最后一次见他,是1933年春节前。那时赵尚志刚从哈尔滨监狱逃脱(此前因叛徒出卖被捕),一身囚服还没换,却在除夕夜给家里的孩子们带了糖瓜:"他说等赶走了鬼子,要让每个孩子都吃上带糖霜的糖瓜。"
二、从"黄埔弃笔"到"抗联旗帜":24岁背后的热血与抉择
照片里的青年或许不会想到,这张偶然的留影,会成为后世追寻他一生的起点。
赵尚志原名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热河朝阳(今辽宁朝阳)。17岁考入许昌师范学校,本想"以笔救国",却在1925年五卅惨案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北伐战争中,他因不满国民党"清党"屠杀共产党人,愤而离校。1927年回到东北,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叔的书桌上总摆着《孙子兵法》和《共产党宣言》。"赵元明记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在哈尔滨道外区租了间小阁楼,白天教工人识字,夜里油印《告东北同胞书》。有次被警察搜查,他把传单塞进灶膛,自己却因高烧昏迷三天。"奶奶说他烧得说胡话,还在喊'快把传单送到工人手里'。"
1932年,赵尚志被派往巴彦县组织抗日武装。此时的他,既是指挥员,也是"后勤部长"——没有枪,就去日军仓库偷;没有粮,就带着战士去地主家"借";没有药,就用草药给伤员敷伤口。东兴之战前,他的军装洗得发白,补丁摞着补丁,却在拍照时特意把领口扣得整整齐齐:"要让鬼子看看,中国人的骨头是硬的。"
三、照片之外:一个"铁打的抗联将领"的24年人生
这张照片,定格了赵尚志24岁时的模样,却定格不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东兴之战后,赵尚志带领队伍转战松花江两岸,创建了珠河反日游击队(后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他发明"分散游击、集中歼敌"的战术,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周旋5年,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1942年2月12日,他在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因叛徒出卖重伤被俘。面对敌人的酷刑,他怒斥:"你们灭不了中国共产党,灭不了东北抗联!"2月13日,年仅34岁的赵尚志壮烈牺牲,头颅被日军割下,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直到1948年才在长春护国般若寺被发现。
"三叔走的时候,我刚7岁。"赵元明的声音有些哽咽,"奶奶说,他最后一次回家是1935年,穿的是一件灰布军装,怀里揣着给我买的红头绳。他说'等打完鬼子,带你们去看真正的春天'。可他的春天,永远留在了山里。"
四、照片重生:当青春与山河再次相遇
如今,这张24岁的戎装照被永久陈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民族英雄——赵尚志"专题展区。玻璃展柜旁,循环播放着赵元明的口述:"三叔说,打仗不是为了个人,是为了让中国的孩子能上学,让中国的农民能有地种。他做到了,今天的孩子们不用再躲炸弹,能在教室里读书,能在广场上放风筝......"
照片的发现者、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雪,在发掘日志里写道:"当我们拂去照片上的尘埃,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年轻将领的容颜,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精神脊梁。他用24岁的青春告诉我们:所谓英雄,就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选择燃烧自己,照亮未来。"
暮色中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上的车流川流不息。赵元明站在纪念馆外的广场上,望着广场中央的赵尚志雕像——那尊雕像的目光,与展柜里的照片如出一辙,坚定、明亮,穿透岁月的迷雾。
"三叔,你看,今天的中国,比你想象的更好。"赵元明轻声说,风掀起她的白发,像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