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华容区检察院介入侦查一起跨广东、湖北、天津三省的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案,警方通过现场烟头DNA锁定嫌疑人,查明艾某等16人犯罪团伙用浸泡剧毒“克百威”的小鱼在禁猎区捕杀6000余只夜鹭等“三有”鸟类,经全链条侦查取证后16人分别因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及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获刑。

一、案件缘起:树林里的罪恶陷阱
2023年4月,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庙岭镇某村的一片树林里,一场针对野生鸟类的杀戮正在悄然进行。三名男子鬼鬼祟祟地在林地、池塘边抛洒着浸泡过剧毒化合物的小鱼饵料,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罪恶行径很快就被警方发现。当公安机关赶到现场时,捕鸟人员已逃逸,但现场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证据——96只死亡的夜鹭和1只死亡的白鹭。
"4月正是禁猎期,案发地属于禁猎区,现场查获的鸟类均已死亡,作案手法很可能使用了禁用方法。"华容区检察院侦协办派驻检察官饶春晓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该院随即启动立案监督程序,一场针对野生动物犯罪团伙的追捕行动就此展开。
二、DNA锁定:烟头上的罪证
面对作案人员逃逸、身份难以锁定的困境,办案人员将希望寄托在现场遗留的蛛丝马迹上。在鸟类尸体附近散落的数枚烟头成为了破案的关键线索。通过先进的DNA检测技术和"人脸大数据平台"比对,警方初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张某建等人的活动轨迹。
2023年5月9日,经过缜密侦查,警方在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一林地现场抓获了正在投放小鱼饵料的艾某、张某建等4人。这个流窜多地的非法狩猎团伙终于浮出水面。现场查获的证据显示,这个团伙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作案,其作案手法之残忍、规模之大令人震惊。
三、罪恶产业链:剧毒饵料下的生态灾难
经深入调查,一个分工明确、涵盖"捕、运、销、购"全链条的野生动物犯罪网络逐渐清晰。艾某、张某夫妻二人雇佣张某建等人,长期在涉林、涉水区域从事非法狩猎活动。他们采用了一种极其残忍的捕鸟方式——将剧毒化合物"克百威"(又名"呋喃丹")浸泡在小鱼饵料中,然后抛洒在鸟类活动的区域。
"克百威"是一种剧毒农药,野生鸟类食用这些浸泡过毒液的小鱼后,会迅速丧失行动能力,随后被犯罪分子捡拾。这些无辜的生灵在被褪毛、加工后,被真空打包封装,存放在自制冻库中等待出售。警方在现场查获的冻库中,共扣押尚未销售的冷冻禽类6389只,经鉴定均为夜鹭、苍鹭等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生物价值合计高达319.45万元。
四、取证攻坚:检察引导突破防线
案件主犯艾某被抓获后,采取了避重就轻的策略,拒不交代非法猎捕、销售链条以及剧毒物质"克百威"的来源等关键信息。面对这一情况,华容区检察院决定依法介入案件,与公安机关开展深度合作。
案件承办检察官饶春晓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提出了10余条引导侦查意见。通过调取艾某车辆的行车记录,警方锁定了犯罪团伙的猎捕时间、地点及频次;通过对支付宝、微信、抖音等平台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和快递信息的规范提取与分析,办案人员循线追踪,逐步查明了艾某销售野生动物的数量、类别、价值及去向。
更令人震惊的是,办案人员还发现这个犯罪团伙使用的剧毒化合物"克百威"不仅造成了野生鸟类的大规模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更可能通过食物链导致二次中毒,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与食品安全。通过调取艾某的淘宝交易记录和物流信息,警方查明在2023年4月被查获前,艾某曾以6万元的价格从贾某某处购入250公斤"克百威",而贾某某竟将这些剧毒物质冒充肥料邮寄给艾某。
五、全链条打击:16名被告人尽数落网
在检察机关的引导下,警方成功追诉了从艾某处收购野生动物的董某某、陈某等共计12人,并根据快递、转账记录等证据固定了违法所得数额。同时,贾某某及艾某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的刑事责任也被依法追究。
至此,一个完整的证据闭环形成:购买危险物质——使用危险物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非法出售野生动物——非法收购野生动物——转售牟利。这个涵盖全链条的野生动物犯罪团伙的16名成员全部落网,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这起案件的成功侦破,不仅彰显了我国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的决心和能力,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它提醒我们,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任何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