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两山”理念为核心,通过理念创新、实践探索与制度保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不仅推动国内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

八月的北京,一场聚焦绿色发展的思想聚会在盛夏的热烈中展开——8月10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绿水青山绘就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同步举办的专题研讨会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窗口。这场活动不仅是对过去十年中国生态治理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向世界传递"中国方案"的思想对话:当工业化进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陷阱成为全球性难题,中国如何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破题?又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绿色注脚?
一、理念之变:从传统智慧到现代治理的思想跃升
报告发布的现场,新华社副总编辑任卫东的开场白点明了核心:"两山"理念不是凭空而生的口号,而是植根于中华五千年"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又回应着当代"发展与保护如何平衡"的世界之问。这一理念自提出以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不断生长——它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灯塔",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东方特质的"解决方案"。
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安德鲁·施瓦茨在视频致辞中的评价颇具代表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在他看来,"两山"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法自然""万物并育"的智慧一脉相承,却又超越了古代朴素生态观的局限,通过现代治理体系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与实践。这种"传统基因+现代创新"的双重特质,正是其引发全球共鸣的关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军进一步阐释,"两山"理念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思想上,它重塑了"发展必须牺牲环境"的固有认知,将生态价值置于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位置;发展模式上,推动从"黑色增长"向"绿色转型"的跨越;制度层面,创新构建了覆盖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后果严惩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文明维度上,则引领人类从"征服自然"走向"和谐共生"的新境界。这种变革不是局部的修补,而是发展观、价值观、治理观的系统性重构。
二、实践之答:从地方探索到国家战略的生动样本
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报告用约1.6万字的篇幅,通过大量鲜活案例解码"两山"理念如何从理论转化为改变中国大地的现实力量。
在浙江安吉余村,这个曾经靠炸山开矿、卖石为生的"污染村",如今成了"卖风景"的"网红村"。村民们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后,依托竹海、溪流等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年收入从2005年的不足万元增长到如今的超5万元。余村的转型不是个例——报告显示,中国已建成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覆盖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的不同区域,形成了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碳汇交易等多元转化路径。
制度创新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中国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政绩考核;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让"生态账"成为干部任期的"必答题";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从法律、政策到执行层面形成闭环。这些制度创新不是简单的约束,而是通过正向激励与刚性约束的结合,激活了地方主动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
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则展现了绿色发展的硬实力。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让曾经的"脏乱差"乡村变成"诗画江南",成为联合国推荐的全球乡村振兴样板;在河北塞罕坝,三代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将荒漠变成115万亩人工林海,每年释放氧气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在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江豚数量止跌回升,刀鱼等濒危物种重现江湖。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兴产业的崛起——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六成以上,绿色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全球之益:从中国方案到世界贡献的东方智慧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独善其身。报告深刻指出,"两山"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三重价值: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兼顾生态与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革,重塑人类文明发展范式。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工业化初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后期再投入巨额资金修复生态。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历史性改善:2022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9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5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森林覆盖率达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种"发展与保护协同推进"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样本"。
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南南合作等平台,中国正将生态治理经验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在非洲,中国援建的清洁能源项目为当地提供清洁电力;在东南亚,中国技术支持的森林保护计划让红树林面积持续扩大;在全球,中国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有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加入,共同分享绿色技术与发展经验。正如安德鲁·施瓦茨所言:"中国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治理实践相结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东方智慧。"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文明范式的重塑。"两山"理念倡导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超越了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提出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发展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这种文明观为超越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模式、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指引。
结语:绿意生金,照亮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安吉余村的竹海到塞罕坝的林涛,从长江的江豚到非洲的清洁能源电站,"两山"理念的实践正在全球范围内书写绿色传奇。此次智库报告的发布,不仅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系统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宣言——当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共同挑战时,中国正以生态文明之光照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行之路。正如任卫东所说:"这一理念将继续引领中国在绿色发展中创造更多奇迹,绘就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在这幅画卷里,绿意不仅是自然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动能;不仅是生态的财富,更是人类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