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广播电视事业历经60年发展,从"高音喇叭"到"高清时代",实现全区村(居)"村村通""优质通",覆盖所有村(居)并开通超高清服务,通过惠民举措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收视,助力农牧民生活提质、增收及政务便捷,展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民生跨越。

八月的拉萨,阳光穿过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转经道上投下斑驳光影。城关区纳金街道的次仁奶奶坐在自家院子里,戴着老花镜,手持遥控器调试着新换的超高清机顶盒。屏幕上,藏语频道正播放着草原牧民的丰收庆典,悠扬的扎木聂琴声混着酥油茶的香气,在高原的风里飘得很远。
"60年前,我们村第一次通广播时,那声音是从村头的铁皮喇叭里传出来的,嗡嗡的,像老牦牛叫。"次仁奶奶指着院角那棵老桃树,"那时候我12岁,蹲在树下听《新闻联播》,字都认不全,可就是觉得这铁疙瘩里藏着外面的世界。"如今,她面前的55英寸智能电视里,正同步直播着北京奥运会的赛事,4K画质下,运动员的汗水都清晰可见——这幕场景,与60年前那个守着铁皮喇叭的午后,构成了西藏广播电视事业最动人的时空对照。
一、从"高音喇叭"到"卫星直播":一条跨越60年的"信息天路"
西藏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与地理环境较劲、与技术瓶颈博弈的奋斗史。
1953年10月1日,拉萨有线广播站正式成立。那时的设备简陋到让人心酸:一台苏联产的电子管收音机,两根碗口粗的广播线,几个用铁皮敲成的喇叭。技术人员洛桑回忆:"线路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电线杆是用红松木打的,冬天冻得开裂,夏天被雷劈。我们背着设备翻山越岭,一天最多架3公里线路。"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区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仅12%。农牧区的群众要听广播,得跑到几十公里外的乡政府大院;要看电视,更是奢望——全拉萨只有3台黑白电视机,摆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供重要会议使用。
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西藏第一座卫星地面站建成,农牧区开始通过"卫星锅"接收中央台节目;2000年前后,"村村通"工程启动,西藏投入2.3亿元,为1.2万个行政村架设广播电视线路;2015年,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全覆盖,西藏63.8万农牧户告别了"天线找信号"的历史;2023年,西藏启动超高清电视普及工程,137.6万电视用户中,80%已升级为4K智能机顶盒......
"现在,哪怕是海拔5000米的羌塘草原,牧民的帐篷里也能收看到200多套节目。"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技术处处长次旺介绍,"从模拟信号到数字高清,从单一广播到'广播+电视+应急广播+宽带'的综合服务,西藏用了60年,建起了覆盖城乡、通达世界的'信息天路'。"
二、60年覆盖路:137.6万用户的"幸福清单"
在日喀则市萨迦县吉定镇,45岁的牧民次仁多杰正用手机远程控制家里的电视。"以前放牧时,想听新闻得骑马跑3公里到村委会;现在,手机连上家里的Wi-Fi,打开'西藏广电'APP,新闻、天气、畜牧知识全有。"他指着帐篷角落的智能机顶盒,"这个'小铁盒'能连5G,还能控制家里的电暖器、水泵——它早不是单纯的电视了。"
次仁多杰的生活变迁,折射出西藏广电60年的民生温度。截至目前,西藏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54%和99.67%,所有村(居)实现"村村通""优质通"。137.6万电视用户中,直播卫星用户63.8万,覆盖了95%的农牧区家庭;1.3万户低保、残疾、退役军人家庭享受政府购买的"公益收视包",免费收看60套电视节目和10套广播节目。
"以前村里老人总说'电视是城里人的玩意儿',现在我家70岁的阿爸每天准时看《西藏新闻联播》。"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的卓玛告诉记者,"上次阿爸通过农业频道学会了大棚种植技术,种出的草莓卖了8000多块,比放牧还挣得多!"
广播电视不仅改变了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信息工具"。那曲市比如县的牧民次仁旺堆,通过财经频道学习牦牛养殖技术,将自家的牦牛改良为"藏酷牦牛",肉质鲜美,订单从内地纷至沓来;山南市隆子县的次仁曲珍,通过教育频道学习藏汉双语,考上了西藏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三、惠民服务再升级: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民生温度
8月8日,拉萨市城关区的惠民服务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正为72岁的曲珍奶奶安装超高清机顶盒。"政府免费给的,还说能看60套节目!"曲珍奶奶摸着机顶盒上的藏文标识,笑得合不拢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活动覆盖全区7地市,重点为困难群体提供"设备+服务+内容"的全方位支持:"我们不仅送机顶盒,还教他们用手机投屏、查天气、看直播,让'智慧广电'真正融入生活。"
这场惠民服务,是西藏广电"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西藏广电系统推出"广电+乡村振兴""广电+政务服务""广电+应急管理"等创新模式:
——在乡村振兴领域,依托"智慧广电"平台,打造"藏货通"电商专区,帮助农牧民销售虫草、藏香、牦牛肉等特色产品,2024年已实现销售额1.2亿元;
——在政务服务领域,开通"广电政务"专区,群众通过电视就能办理社保查询、医保报销、户籍登记等业务,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办政务";
——在应急管理领域,建成覆盖全区的应急广播体系,2024年汛期已通过广播发布山洪、泥石流预警1200余次,转移群众3.2万人次。
"现在,电视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民生服务站'。"拉萨市广电局办公室主任王芳说,"我们正在推进'广电+AI'项目,未来老人可以通过语音控制电视,孩子可以用电视学藏汉双语,牧民可以用电视监控草场——让技术服务于每一个人。"
四、60年坚守:那些点亮高原的"广电人"
在西藏广电事业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爬过海拔5000米的雪山,趟过齐腰深的冰河,在暴风雪中架设线路;他们熬夜调试设备,在零下30度的机房里守护信号;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高原,用汗水浇筑每一根天线......
"198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那曲,当时县里只有一台100瓦的发射机。"原那曲地区广电局局长次仁回忆,"为了扩大覆盖范围,我们带着设备骑马翻山,有一次遇到暴风雪,马失前蹄,我和同事摔进冰窟窿,设备也摔坏了。但我们用体温焐化了设备上的冰,硬是在除夕前让全县通了广播。"
如今,次仁已退休,但他的徒弟——38岁的曲松县广电中心主任次旺,正带着团队在海拔4800米的山区架设5G基站。"老一辈广电人用铁皮喇叭、卫星锅点亮了高原的光;我们要用5G、超高清、AI,让这束光更亮、更暖。"次旺说,他手机里存着一张老照片:1985年,次仁局长站在刚建成的卫星地面站前,身后是连绵的雪山,胸前的党徽闪着光。"那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
尾声:当雪山遇见云端,西藏的故事永远鲜活
暮色中的拉萨,华灯初上。次仁奶奶家的电视里,正播放着藏语版的《国家宝藏》;隔壁的次仁多杰通过直播销售着新采的松茸;社区活动室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用电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背后是西藏广电60年的坚守与创新。
从"高音喇叭"到"高清时代",从"村村通"到"优质通",西藏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一部技术的跨越史,更是一部民生的温暖史。它用信号连接起雪山与城市,用内容滋养着高原的精神家园,用服务点亮了每一个平凡的梦想。
正如次仁奶奶所说:"现在的电视,能看远方的人,能听外面的声音,更能帮我们过好日子。这就是最好的'幸福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