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寻踪:在大悟山的稻草香里,触摸80年未凉的军民温度

文章通过鄂豫皖湘四省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的五个历史印记(献稻草、做布鞋、送粮食、借房屋、抬担架),生动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与根据地百姓间生死与共、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

七月的鄂豫皖交界处,蝉鸣裹着稻浪翻涌。记者沿着新四军第五师当年走过的山路辗转,从湖北大悟的白果树湾到河南确山的朱湾村,从安徽宿松的钓鱼台水库到湖南华容的竹林深处,五处旧址的青瓦砖墙上,斑驳的弹痕与褪色的标语仍在诉说——80年前,这里不是战场,而是军民共织的温暖图景。

Featured Image

第一缕稻草香:一张泛黄的"军民契约"​

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张边缘卷翘的"献草证"静静躺着。证书上的墨迹已有些模糊,但"收到你献给部队的稻草30斤"的字迹依然清晰,背面"全体指战员当用积极抗战,保卫根据地,努力学习,加强生产来报答你们"的承诺,被岁月镀上了暖金色。

"这是1944年10月,司令部给徐恒照先生的回执。"纪念馆讲解员周蓓指着展柜旁的老照片,照片里,穿粗布衫的农民攥着证书,身后是新四军战士帮着挑水的背影。"那时候稻草金贵啊,战士们穿草鞋行军,一天能磨破两双。老百姓把晒好的稻草捆成小把,用独轮车推到营地,战士们就蹲在屋檐下编草鞋,边编边和老乡唠家常。"

76岁的老党员陈国胜就住在纪念馆隔壁。他指着院角那棵两人合抱的老槐树:"我母亲生前总说,1941年部队刚驻下时,她带着村里的妇女在树下搭了草棚,白天帮战士补军装,晚上在煤油灯下纳鞋底。"他说,母亲临终前还攥着半块硬邦邦的鞋底——那是当年给战士们做的81双布鞋中的一只,"鞋底纳了三层,针脚密得能兜住水。"

八十一双布鞋的温度:煤油灯里的军民夜话

陈国胜的母亲没读过书,却懂得"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道理。1942年冬天,鄂豫边区被日军封锁,战士们的布鞋磨破了,脚趾冻得发紫。"我母亲把家里的棉花拿出来,又挨家挨户收旧布。"陈国胜回忆,"婶子们把陪嫁的红布、给儿子缝的襁褓布都拿来了,说'给战士们做鞋,比给自家娃做嫁妆金贵'。"

夜灯下,女人们纳鞋底的声响此起彼伏。"战士们就坐在旁边,教我们识字。"陈国胜记得,有个叫小王的战士,教她母亲写"抗日"两个字,"母亲不认字,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小王牺牲在前线,母亲把那双没送出去的布鞋收进木箱,每年清明都要拿出来擦一擦。

"这些布鞋不是普通的鞋子。"大悟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付波说,"它们是老百姓把心掏出来,缝进战士的脚底板。战士们穿着这样的鞋翻山越岭,脚不冷了,心就更热了。"

晒谷场上的信任:从"借粮"到"交心"​

在河南确山县三里河街道的一幢居民楼里,96岁的抗日老兵臧海龙摸着胸前的军功章,声音依然洪亮:"那时候的老百姓,把部队当自家人。"

1945年,16岁的臧海龙参军到新四军第五师13旅39团。他记得,训练场上常晒满稻谷——"老百姓推着独轮车,从十几里外的村子赶来,车轱辘压过的路上,撒的都是金黄的稻粒。"部队按市价付钱,老乡们却直摆手:"你们在前线拼命,我们送点粮食算啥?"

"有次我跟着司务长去村里买菜,老乡非往菜篮子里塞鸡蛋。"臧海龙说,"司务长要给钱,老太太急得直抹眼泪:'俺儿子也在队伍上,你们要是吃不上饭,俺咋跟他娘交代?'"后来臧海龙才知道,那位老太太的儿子半年前在战斗中牺牲了。

这种信任,源于新四军的"铁规矩"。陈国胜说,部队进驻白果树湾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村口立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木牌,"借老乡的门板要打借条,用了灶台要扫干净,连掉在地上的饭粒都要捡起来。"战士们帮老乡修水渠、插秧苗,老乡们就把自家的钥匙挂在门后——"战士们随时能来,就像回自己家。"

两间房的重量:会师旧址里的"家国密码"​

安徽宿松县陈汉乡的钓鱼台水库,湖水倒映着青山。水库中央的梅家上屋和下屋,是新四军第五师与第七师会师旧址。"1941年4月24日,两支部队就是在这里会师的。"陈汉乡综合文化站原站长洪述奇指着遗址说,"朱湾村的72间房屋,成了临时指挥部。"

村民们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自己挤在柴房里。"有位姓张的大娘,把结婚用的雕花床搬出来给首长睡,自己和孩子睡草堆。"洪述奇记得,会师当天,老乡们煮了两大锅南瓜粥,战士们蹲在门槛上喝,和张大娘拉家常。"有个小战士问:'大娘,您不怕鬼子来烧房子?'大娘说:'鬼子来了怕啥?你们在这儿,咱们就有主心骨!'"

这次会师,打通了新四军第五师与第七师的联系,形成"遥相呼应"的战略格局。而72间房屋的"借住",更像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军民之间的"信任之门"。正如洪述奇所说:"房子借的是空间,交的是人心。"

竹林深处的生命通道:担架上的生死诺言

湖南华容县东山镇白果树村,竹林深处的战地医院旧址,青苔爬满了当年的手术台。1943年12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在此建立石公华抗日根据地,支队卫生部长李振湘带领医护人员,在这里抢救了无数伤员。

"那时候缺医少药,纱布不够用,就用老乡的旧衣服煮沸消毒。"村里的老支书回忆,"伤员疼得直冒汗,护士就给他们讲故事,唱《黄河大合唱》。"最让村民难忘的,是1944年的一场战斗——日军围剿根据地,医护人员抬着60副担架,穿越20里封锁线。

"老乡们主动带路,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当担架。"老支书说,"有个叫秀英的姑娘,才17岁,背着伤员走了5里山路,鞋磨破了,脚底板渗着血,却始终没放下担架。"后来,李振湘在日记里写道:"这不是简单的担架,是老百姓用命换的希望。"

结语:80年后的回响

离开战地医院旧址时,竹影婆娑。记者遇到正在采茶的村民王阿姨,她指着山腰的旧居说:"我奶奶常说,新四军住过的房子,连梁木都有温度。"如今,白果树湾的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孩子们围着献草证听故事,老人们在布鞋展柜前红了眼眶。

80年过去,稻草证上的墨迹或许会淡去,布鞋的针脚或许会磨损,但军民之间那份"把心掏出来"的信任,早已融入血脉。正如臧海龙老人说的:"当年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百姓,如今我们用幸福告慰先烈——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在大悟山的山风里,在钓鱼台的湖波上,在每一处旧址的砖缝里,80年前的温暖从未消散。它像一颗种子,在岁月里生根发芽,长成了"军民一家亲"的参天大树。

相关内容

中国脑机接口产业提速: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倒计时
当”北极点海水”变身”天价藏品”:一场科考样品的商业化闹剧背后
江西灵山景区1.27亿室外扶梯引热议:便民工程还是商业噱头?
美国国税局动荡半年五换帅:特朗普解职新局长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治理危机
英特尔CEO陈立武的”忠诚保卫战”:当科技领袖遭遇政治风暴
特朗普”向贩毒集团宣战”令背后:一场军事冒险背后的政治算术与国际法困局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