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商公司通报表扬员工近160小时加班行为引发争议,公司称非强制加班但未给未申请者加班费,此做法严重违反劳动法,暴露扭曲价值观,监管部门应监管、劳动者要维权,企业需靠创新与管理提升竞争力而非压榨员工。

一、“加班红榜”引发争议
近日,社交平台上流传的一则《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引发了广泛关注。某电商公司发布的7月加班通报表扬红名单中,员工加班时长令人咋舌,最高加班时长达到159.96小时,最低也有68.41小时。公司称这些员工“具有高度责任感、默默无私加班奉献”,还号召全体员工以他们为榜样,学习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然而,这份通报表扬信却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质疑,这哪里是表扬,分明是一种羞辱,“加那么晚啥也没有”。还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公司明显的PUA手段,担心会有员工上当受骗。
二、公司回应难掩问题
面对舆论质疑,该电商公司工作人员称公司并非强制加班,主要看员工自身工作情况,运营岗位相对忙碌所以加班情况更多。还表示申请加班会有加班费,自己主动加班未申请则没有加班费,具体情况要问财务。
但这样的回应并不能掩盖公司存在的问题。记者调查发现,涉事公司在招聘平台宣传称“偶尔加班”“排班轮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员工加班时长严重超标。查询企查查APP可知,其关联公司上海驿赛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100万,年报信息显示该公司多年0人参保,这更让人对公司的规范经营产生怀疑。
三、加班时长严重违法
员工一个月加班近160小时,平均每天加班5小时,平均下班时间为23:12,这处处踩中了法律红线。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即便按照最宽松的月计薪天数21.75天计算,159.96小时的加班时长也远超法定上限4倍有余。
更为讽刺的是,公司声称“自愿加班没有加班费”,这直接违反了法律中“安排加班需支付加班费”的强制性规定。在现实中,当加班成为职场生存的隐性规则时,所谓的“自愿”不过是企业粉饰剥削的遮羞布。员工为了保住工作、获得认可,往往不得不主动加班,而企业则以此为借口逃避支付加班费的责任。
四、扭曲价值观与不良激励
这家企业将员工的劳动价值简化为加班时间的堆砌,把“爱岗敬业”异化为“无偿奉献”,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暴露无遗。当深夜加班成为表彰依据时,正常下班反而可能被视为不够敬业。这种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企业通过表彰机制将违法行为合理化,制造了一种“以加班为荣耀”的经营理念。在这种理念下,职场竞争内卷化愈演愈烈,劳动者被迫陷入“过劳”困境。员工为了获得认可和表彰,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健康,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这不仅损害了员工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五、反内卷与维护权益
在各行各业都掀起“反内卷”浪潮的当下,这家公司宣扬过度加班、无视法律底线的经营理念显得格格不入。反内卷不是反对奋斗,而是反对以健康为代价、视权益为儿戏的“伪奋斗”。
监管部门需对“变相强制加班”“克扣加班费”等行为亮剑,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企业依法予以处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也应增强维权意识,不要轻易被焦虑和竞争心态所绑架,要清醒有力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加班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权。
企业更应该明白,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技术创新与管理效能,而不是对员工时间和精力无止境地榨取。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注重员工的福利和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当劳动回归创造价值的本质,我们才能谈及真正的“敬业”与“荣耀”。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职场环境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