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热度攀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既满足了学生实践与家长需求,体现教育理念变革,但也暴露出过度宣传、研学失衡等乱象,需通过数字化监管、政策规范及跨部门综合治理推动其从粗放发展向规范运营转型 。

一、研学游热潮:教育与旅游的融合新趋势
在黑龙江大庆的石油科技馆里,研学团队通过互动装置探索石油开采技术的奥秘;浙江宁波的汽车智慧工厂内,智能化生产线吸引着众多学生好奇的目光;河南开封的北宋文化研学基地中,学生们借助实景演出感受历史的韵味。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当下研学游热潮的真实写照。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研学游,这种将“游”与“学”紧密结合的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教育与旅游融合的新趋势。
今年暑期,浙江省绍兴市鲁迅故里景区迎来研学热潮,日均接待未成年游客量约2000人,文创研学营收占景区总营收的30%以上。浙江仙居有朝营地总经理吕旭斌观察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原来倾向于普通农耕类项目,转变为更偏重结合先进技术的科技类项目,为此基地专门开发了“少儿农科院”等科技类课程。
全国各地的研学热此起彼伏。湖南省韶山市推出“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已有30多万学生参与;河南省开封市2025年上半年共接待研学旅游客约100万人次;黑龙江省2024年共接待研学旅游人数近124.6万,实现旅游收入逾6.6亿元。
二、研学游受青睐的原因:多元需求的体现
研学旅游为何如此受青睐?从家长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来看,它提供的远不止一场旅行。
对于学生而言,研学游是一次挑战自我、提升能力的宝贵机会。即将步入初三的陆锦坤,参加某训练营时第一次独自出远门长达20天,不仅挑战了自我,提升了体能,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对于家长来说,研学游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双职工家庭中,缺乏老人照看孩子的情况下,专业研学机构成为理想选择。家长朱云霞更欣慰看到女儿在研学中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主动与人沟通。
从教育理念的变革来看,研学热的兴起折射出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世界中获取知识的趋势。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邓德智认为,优质研学游不仅能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更能帮助青少年建立与世界的深度连接。
三、研学游乱象:行业发展中的隐忧
然而,在研学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行业乱象日益凸显。
过度宣传、名不副实的问题尤为突出。一位家长反映,某陶艺研学课程宣传时承诺提供专业拉坯机和烧制服务,实际却使用无标识的石膏模具和劣质颜料,孩子手上的化学颜料残留三天都未能彻底清除。在小红书上,不少网友晒出“踩雷”经历,如机构“挂羊头卖狗肉”、“40人团仅配备1名带队人员”、“领队蹭免费讲解”等。
“研”“学”失衡、“游而不学”的问题也颇受家长诟病。家长蔡云给孩子报过为期一周、价格近五千元/人的研学活动,但孩子表示收获寥寥。某研学机构负责人廖女士指出,如何在知识性与趣味性之间取得平衡是关键,学多了孩子觉得没意思,学少了家长又觉得机构安排不合理。
研学乱象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利益和教育价值之间的失衡,也就是研学的成本和课程质量之间的矛盾。邓德智表示,真正有教育价值的研学需要好老师、好课程。若机构一味追求低价,只能降低师资水平、简化课程设计、减少物料投入,导致研学质量大打折扣,变成“只游不学”,甚至安全问题都难以保证。还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认真做教育的机构因坚持课程质量成本降不下来,而靠虚假宣传、低价竞争的机构反而抢走市场。
四、规范研学游之路:多方努力的方向
在行业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市场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
各地正以数字化手段突破监管瓶颈,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今年3月,广东省梅州市研学管理服务平台上线,实现教育部门监督管理、研学课程开发、基地管理、学生评价等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6月,山东省日照市研学实践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启用,旨在构建智慧研学实践教育新生态,链接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强化安全保障并提高教育质量;8月,安徽省“皖美研学”数字化服务平台2.0正式上线,进一步加强对研学旅游的监管和服务。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规范研学旅游市场发展。今年5月19日,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等3项旅游行业标准正式实施,对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并细化相关具体规范。在课程设计、人员配置方面,提出应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深入挖掘研学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和教育价值,承担研学指导岗位职责的人员与参与者配比不低于1:30等。在安全方面,明确对研学旅游线路中的交通食宿、基地、营地进行实地勘察,排查安全隐患,确保餐饮经营者建有食品留样备查机制,确认距住宿地车程30分钟内有可提供救治的医疗机构等。
邓德智认为,行业标准的建立为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创新研学旅游形式、优化研学旅游服务等提供了更为专业的指导,推动研学旅游从“粗放式发展”向“规范化运营”转型。
然而,研学旅游产业链条贯穿“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旅游要素,覆盖范围广、涉及环节多,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跨部门的综合治理体系。邓德智建议,政府部门应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自上而下厘清各部门的权责边界,确保管理效能有效落地。
在强化监管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筛选优质研学机构和基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让研学游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途径,在教育与旅游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