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的烟火漫过世界:一场开幕式如何让”缤纷万千”照进现实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以开放湖畔为舞台,融合银杏叶、榫卯结构等文化元素,通过街舞、烟花、水火相融点火等环节传递"缤纷万千、共通交融"愿景,展现成都包容魅力与世界和谐共荣理念。

8月7日晚的成都,被一场跨越山海的烟火点亮。天府之国的晚风裹着桂香,掠过东安湖的粼粼波光,将"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的巨型标语映得发亮。这场历时500余天筹备的开幕式,没有拘泥于传统体育场馆的封闭空间,而是将舞台铺展在城市公园的怀抱里——当全球观众的视线穿过湖畔的"天府之檐",穿过银杏叶编织的舞台穹顶,一场关于"共通交融"的对话,就此在烟火与光影中徐徐展开。

Featured Image

一、舞台之外:成都把"城市"写成请柬

总导演胡晓站在东安湖畔的指挥台上,望着逐渐亮起的观众席,嘴角扬起笑意:"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让我想到,城市的本身就是最好的舞台。成都的浪漫与松弛,不该被关在体育场里。"

这一思路,让开幕式从一开始就打破了"封闭演出"的常规。主创团队将舞台搭建在"天府之檐"下——这座以成都传统榫卯工艺建造的430米长木构建筑,没有一根钉子,却以"张开的双臂"姿态,将观众席向城市天际线无限延伸。坐在露营椅上的市民,既能看清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又能抬眼望见3公里外的天府双塔,湖面上的月光与霓虹在波心荡漾。这种"城市即舞台"的设计,让开幕式从"一场演出"变成"一次相遇":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与全球宾朋共享同一片夜空的"家人"。

更巧妙的是,舞台两侧的"斗屏"既是演出道具,也是城市窗口。当川剧变脸的演员从斗屏后转出,当蜀绣纹样在屏幕上流动,观众忽然意识到:原来成都的市井烟火,早已藏在每一个舞台细节里。正如胡晓所说:"我们要让世界看到,成都不仅有火锅和熊猫,更有能对话世界的文化底气。"

二、色彩之中:用"珠子"串起世界的心跳

开幕式上的文化元素,曾被主创团队比作"散落的珠子"。但如何让这些"珠子"既保留独特性,又能被世界读懂?答案藏在"写意"二字里。

开场舞《运动的成都》里,数百名街舞演员用充满力量的动作,将成都的"热辣"与"活力"直观传递——这不是刻意的"文化输出",而是用年轻人共通的语言,让世界看见当代中国的青春面貌。随后的运动员方阵中,引导牌以芙蓉花为原型,花瓣上却藏着蜀锦的经纬、银花丝的纹路、蜀绣的针脚。这些"微雕"般的设计,让外国运动员在辨认国旗时,也能触摸到四川的文化肌理。

最动人的,是烟花表演中的"篆书成都"。当2000多年前的青铜兵器纹样在夜空绽放,当"成都"二字以金石般的质感浮现,观众忽然明白:原来文字不仅是符号,更是文明的基因。正如总撰稿人乔卫所言:"我们不追求每个意象都被完全理解,但色彩、光影、韵律的美,是跨越语言的通用密码。"

三、火与水:用仪式诉说"天下一家"

主火炬点燃仪式,是开幕式最受关注的环节。主创团队放弃了传统的"大火炬",转而设计"火在喷泉中燃烧"的创意——天然气向上穿过水柱,在半空中形成稳定的火焰。这个看似简单的调整,实则暗藏深意:"水火相融",既呼应了成都"水旱从人"的城市特质,也隐喻着"矛盾可以调和"的世界愿景。

当火焰升起的瞬间,湖面上倒映着各国的国旗,孩子们手持和平鸽模型从人群中跑过,现场的欢呼声混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将气氛推向高潮。总制片人王锐祥说:"我们希望传递的不是'中国有多厉害',而是'世界可以多美好'。"

四、10天之后:一场开幕式的"余韵"

开幕式结束后,东安湖的灯光依然璀璨。接下来的10天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将在这座"公园城市"里奔跑、跳跃、竞技。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沉浸式"的中国体验——清晨在锦里吃一碗钟水饺,午后去杜甫草堂听一场诗会,傍晚在锦江边看一场川剧变脸......这些细碎的日常,将成为他们记忆中最鲜活的"中国印象"。

正如胡晓在开幕式后的采访中所说:"我们没有刻意展示'宏大叙事',而是用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最朴素的情感共鸣,让世界看见一个立体、生动的中国。"

当最后一束烟花在夜空散去,成都的街头依然飘着火锅的香气。这场开幕式或许会被记住的,不仅是震撼的视觉效果,更是那个温暖的瞬间——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同一片烟火下露出笑容,人类对"共通交融"的向往,便有了最具体的模样。

这或许就是开幕式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的开场,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当成都的烟火漫过世界,当"缤纷万千"照进现实,我们终于明白:所谓"共通",从来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看见彼此的光芒。

相关内容

河南省委书记率团出访: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推动河南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俄无人机闯波兰领空:北约“文字游戏”背后的战略博弈
各地秋粮生产有序推进
国家公园法:以法治之力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美国柯克遇害案:枪击悲剧背后的社会撕裂与安全隐忧
扎根乡村育桃李:特岗教师群体用坚守与担当点亮教育希望之光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