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株洲湘渌米业、柏春葡萄、龙洲天宝、大地山泉四家企业十余年来在绿色食品领域的坚守与创新,通过严格遵循绿色标准、技术升级等举措,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展现绿色食品的持久魅力与产业价值。

湘江支流渌水的涟漪里,漂浮着稻穗的清香;仙庾岭的葡萄架下,串串紫珠裹着晨露;龙洲山的泉水叮咚中,倒映着不锈钢管道的清亮——在株洲这片被绿色浸润的土地上,四家企业的"绿色长跑"已持续十余年。它们用时间作笔,以品质为墨,在绿色食品的赛道上写下了一份厚重的答卷:从田间到车间,从种植到加工,从"小众标签"到"百姓餐桌",这些"十年老字号"用坚守与创新,诠释着绿色农业的深层密码。
一、湘渌米业:16年稻田里的"绿色革命"
晨雾未散时,湘渌米业的稻田里已响起脚步声。党委书记罗卫东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触稻叶,露珠顺着叶脉滚落,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虹。"你看这稻穗,籽粒饱满得像要坠下来。"他笑着说,"16年前我们刚做绿色食品时,很多人觉得'多此一举'——化肥农药用惯了,哪用得着搞什么有机肥?"
改变发生在2009年。那一年,湘渌米业成为株洲首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粮食企业。但认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罗卫东带着团队跑遍南方稻区,学土壤改良、研生物防治,最终摸索出一套"有机肥+生物农药+生态循环"的种植体系:猪粪发酵成有机肥,稻田养鸭除虫,田埂种上紫云英固氮......这套"土办法"看似传统,却让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2%提升到3.8%,大米重金属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一半。
"绿色食品不是贴标签,是要让消费者吃得安心。"罗卫东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着2015年的一次危机:有批次大米被检出农残超标,团队连夜排查,发现是周边农户误用了禁用农药。"我们主动召回所有产品,赔偿农户损失,还请专家给周边村民做培训。"他说,"从那以后,我们的基地成了'绿色课堂',带动周边3个乡镇的农户改种有机稻。"
如今,湘渌米业的绿色大米已从"高端小众"走向"大众餐桌"。去年,他们的"渌江香米"入选"中国好粮油"名录,销售额突破2亿元。"以前农民觉得种粮不赚钱,现在绿色大米收购价每斤比普通大米高0.3元,大家抢着种。"罗卫东望着连片的稻田,眼里闪着光,"下一步我们要建智能加工线,让绿色大米的保鲜期延长30%,让更多人吃上新鲜、安全的株洲米。"
二、柏春葡萄:14年藤蔓间的"品质执念"
7月的仙庾岭,葡萄架下的凉棚里飘着果香。柏春葡萄园负责人谭柏春踮脚摘下一串紫葡萄,轻轻擦去表面的白霜:"这串是'阳光玫瑰',糖度18度,明天就能送到长沙的超市。"
2011年,当柏春葡萄园拿到株洲首个绿色食品认证时,谭柏春的压力比喜悦更大。"那时候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度低,很多人觉得'贵得没道理'。"他回忆,为了证明品质,他在园子里支起小黑板,给游客讲"套袋技术"——每串葡萄从坐果到成熟,要套三次袋:第一次防虫,第二次防日灼,第三次防碰伤。"别人嫌麻烦,我就说'你不麻烦,消费者的嘴就会麻烦'。"
这份"麻烦",让柏春葡萄尝到了甜头。14年间,他们的葡萄亩产始终控制在1000公斤以内,却凭借"零农残、口感甜、耐储存"的特点,拿下"国家绿色葡萄认证产品""湖南省优质葡萄金奖"等17项荣誉。"去年有个老客户从深圳回来,说'我就认你家的葡萄,吃了十几年,甜得没掺假'。"谭柏春摸着葡萄藤说,"这藤蔓就像我们的命,得用心伺候。"
面对绿色食品越来越高的标准,柏春葡萄园也在"自我加压"。今年春天,他们引进了"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精准控制灌溉量;试验了"以虫治虫"技术,用瓢虫防治蚜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现在消费者不仅看'有没有认证',更看'怎么认证'。"谭柏春说,"我们打算建个'透明工厂',让游客从采摘到包装全程监督,把绿色变成看得见的信任。"
三、龙洲天宝:11年泉水里的"良心坚守"
龙洲山的山泉水中,流淌着粟庆德的"绿色执念"。2009年接手濒临倒闭的龙洲天宝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生产设备老旧,清洁工序缺失,桶装水细菌超标......更让他痛心的是,同行为了抢市场,竟用自来水冒充山泉水。"我小时候在山里长大,捧起泉水就能喝。这样的水,怎么能拿给消费者喝?"军人出身的粟庆德红了眼眶。
他做了三件事:砸锅卖铁换设备,投入2000万元引进不锈钢管道和三重过滤系统;定下"九洗一冲"的装水规矩——桶外表用高压水枪冲3次,内部用食用碱洗3次,最后用矿泉水冲3次;在水源地建了200亩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污染性项目。
"做绿色食品,最关键的是'良心'。"粟庆德指着生产线上的紫外线杀菌灯说,"我们的水要经过粗滤(除泥沙)、精滤(除杂质)、超滤(除细菌)三道关,每道关都有专人记录。"2014年,龙洲天宝天然矿泉水终于拿到绿色食品认证,从此"一滴水"成了株洲的"绿色名片"。
如今,龙洲天宝的矿泉水已走进全省1000多家超市,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有次一个老奶奶来买水,说'我孙子只喝你们家的,说有股山泉水的甜'。"粟庆德笑着说,"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他透露,下一步要建"水源地研学基地",让孩子们亲眼看看泉水是怎么从山间流到餐桌的,"要把绿色的种子种进下一代心里"。
四、大地山泉:未完待续的"绿色故事"
在株洲的绿色食品版图上,大地山泉是位"后起之秀"。虽然认证时间只有8年,但他们用"生态种植+科技赋能"的模式,写下了新的篇章。
"我们的茶园不用除草剂,草是虫子的食物,虫子是鸟的食物,这就是自然的平衡。"大地山泉负责人周敏站在茶园里,指着正在采茶的工人说。他们的茶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更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每斤售价是普通茶叶的3倍。"刚开始农户不理解,觉得'除草多省事',现在尝到甜头了——生态茶园的茶叶香气更浓,耐泡度更高,收购价每斤高出20元。"
周敏的手机里存着一张老照片:2017年,茶园刚建时,杂草长得比茶苗高。"我们请来农业专家,教大家种'绿肥'——三叶草、苕子,这些植物能固氮,还能给茶苗遮阴。"她说,"现在茶园里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连消失多年的萤火虫都回来了。"
结语:绿色长跑,没有终点
从湘渌米业的稻田到柏春葡萄的藤蔓,从龙洲天宝的泉水到大地山泉的茶园,株洲的"十年老字号"用16年、14年、11年、8年的坚守,证明了一个真理:绿色食品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匠心的"长跑"。
正如湖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李建国所说:"绿色食品的核心是'可持续'——对土地可持续,对消费者可持续,对企业可持续。"这些企业用时间证明:绿色不是标签,而是责任;不是负担,而是竞争力。
暮色中的株洲,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湘渌米业的稻田里,收割机开始作业;柏春葡萄园的冷库里,一箱箱葡萄正准备发往外地;龙洲天宝的生产线上,新一批矿泉水正在灌装......这些"绿色长跑者"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它们的答案,早已写在每一粒米、每一串葡萄、每一滴泉水中——那是土地的馈赠,是时光的沉淀,更是对"绿色"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