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二婚夫妻张先生与陈女士为经营理念分歧假离婚,结果弄假成真,陈女士离异后挖老店墙角另起同品牌店影响张先生生意,双方各执一词,调解员建议互不干扰生意,否则可依法维权。

一、假离婚的初衷与变故
在安徽人张先生和江西人陈女士的故事里,他们的二婚本应是一段携手共进的新旅程。2019年两人结婚后,共同经营着一家做门窗的品牌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经营理念的差异逐渐凸显,仅仅结婚五年,他们的婚姻就出现了裂痕。
2024年1月,两人做出了一个看似无奈的决定——办理离婚手续。张先生想着通过公司化运营来发展生意,而陈女士则倾向于夫妻店的模式,这种经营理念的分歧让他们争吵不断。于是,他们约定离婚后品牌债务归张先生,陈女士则以打工者的身份继续参与。张先生坦言,当时他们是抱着“假离婚”的心态,觉得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等解决了经营理念的分歧,还能继续一起生活、经营生意。离婚后,他们甚至还一起住过一段时间,过年也会到陈女士家,两人在公司里也依旧一块干活,仿佛离婚只是一种形式。
二、生意与情感的双重危机
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张先生的意料,这场“假离婚”最终弄假成真。陈女士不仅与他彻底分开,还做出了让张先生难以接受的事情。她挖了老店的墙角,开了一家与张先生同品牌的店。据张先生描述,陈女士把老店的员工搞走,收走了客户尾款,甚至阻碍他销售。她跟客户说张先生不好,诸如资金紧张、不签单子等负面评价,导致张先生的生意受到严重影响,几乎做不下去。
张先生希望陈女士不要再影响他做生意,提出两个解决方案:要么陈女士不要做这个生意,退出这个品牌;要么就不要再捣乱,比如抢客户、说他坏话等。他愿意承担原来的债务,但要求陈女士不要提出过分要求。然而,陈女士却提出让张先生给她两百万。
三、陈女士的视角与说法
当调解员联系到陈女士时,她表示事情可以说明白,但坚决不肯露面。在陈女士看来,当年根本不是什么假离婚。她列举了诸多离婚的理由,包括张先生家暴、乱花钱、不会经营生意等。她称张先生给别的女人转钱,到处送钱,还把客户的货款挪用,导致客户有意见,而她则到处借钱帮张先生解决问题。
对于开店的事情,陈女士表示加盟这个品牌是她自己去跟品牌方争取下来的,与张先生无关。她认为张先生本来就没有授权和经营权,是他自己放弃的。她还提到自己为张先生付出去六十七万,反而是张先生还欠她钱。对于张先生所说的她挖客户、说他坏话、不让他做生意等情况,陈女士觉得莫名其妙,认为自己去说张先生坏话没有任何好处,她只想和张先生不再有任何瓜葛。
四、调解与未来走向
调解员在了解双方的说法后,给出了建议。对于陈女士,只要双方不影响对方生意,各做各的就行。如果陈女士在生意上影响张先生,比如挖客户等行为,张先生可以把相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
这起二婚夫妻假离婚变真决裂的事件,反映出婚姻与生意交织时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在婚姻中,经营理念的分歧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最终导致婚姻破裂。而在生意上,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若不能妥善解决矛盾,不仅会影响双方的生计,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法律纠纷。
对于张先生和陈女士来说,他们需要认识到,无论是婚姻还是生意,都需要建立在诚信和尊重的基础上。如果双方能够放下过去的恩怨,以理性的态度处理彼此的关系,或许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实现各自的利益。否则,这场纠纷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法律诉讼和情感纠葛中,对双方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同时,这起事件也提醒其他夫妻和商业伙伴,在面对婚姻和生意问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前做好规划和约定,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