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惠州中院将开庭审理7个月大女婴被伯父冷某敏杀害案,冷某敏因工作生活受挫抑郁且有自杀念头,或因与家人炒股未赚钱心存埋怨,除夕夜杀害女婴并划伤孩子奶奶,检方以故意杀人罪和绑架罪公诉,家属盼公正判决。

悲剧预告:一场蓄谋已久的家庭惨剧即将公审
2025年8月6日,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开庭审理一起令人痛心的故意杀人案——7个月大女婴被伯父冷某敏杀害的案件。8月4日,受害者父亲冷先生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消息,让这起发生在1月28日除夕夜的家庭悲剧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检察院的调查显示,这并非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冷某敏因长期工作、生活受挫,情绪持续低落、焦虑,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在1月28日晚年夜饭后,当弟弟冷某离开时,他伺机挟持了冷某7个月大的女儿,用残忍的水果刀结束了这个无辜小生命。经警方两次专业鉴定,冷某敏作案时虽处于重度抑郁发作状态,但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完整,被评定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7月7日,惠州检方以故意杀人罪、绑架罪对其提起公诉。
家庭聚餐:平静表象下的危机四伏
冷先生回忆起那个改变全家命运的除夕夜,语气中充满了痛苦和疑惑。1月28日,他们一家带着孩子回到惠州老家,与父母、大哥冷某敏一起吃年夜饭。饭后,当冷先生准备带着妻子儿女离开时,母亲提出想让孩子留下。"小孩之前都是我母亲帮忙带,我们明天还要来拜年,女儿出生后有肺炎,身体很不好,就不想让她坐车来回。"冷先生回忆道。由于离开前大哥冷某敏表现十分正常,甚至没有任何异常举动,冷某没有多想,就把孩子留给了母亲照顾。
"我们小时候相处时间并不多,也没有什么矛盾。"冷先生提到,他们老家在湖南,哥哥姐姐都是留守儿童,而自己则是跟着父母在长沙长大的,因此与大哥的相处时间有限。这种童年时期形成的疏离感,或许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嫌疑人心路:留守儿童的心结与投资失败的怨恨
起诉书中揭示了冷某敏作案动机的重要线索——长期的工作和生活挫折导致他情绪持续低落、焦虑,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冷先生介绍,哥哥出生于1980年,今年40多岁,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辗转多地打工,在海南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大姐和弟弟、父母都在惠州,也来到这里谋生。"他一直没有结婚,一个人住,之前都不知道他有这种(自杀)念头。"冷先生表示,对于哥哥的心理状态,家人几乎一无所知。
更令人唏嘘的是,冷先生提到,此前听说大哥和父亲、姐姐一起炒股,但没有赚到钱,似乎因此对家人心存埋怨。"他可能觉得家人之间在经济上有些纠葛,或者觉得家人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这种经济上的挫折和可能存在的家庭矛盾,或许成为了压垮冷某敏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案过程:从计划到实施的绝望之路
起诉书显示,案发当晚,冷某敏已经产生了杀害侄女并挟持人质从而被警察击毙的极端想法。他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放着水果刀,将其放在上衣胸口的口袋,伺机作案。2025年1月29日0时许,当屋内只剩下他的父母和侄女时,冷某敏趁母亲在厨房煮宵夜之际,进入侄女睡觉的房间。
据目击者描述,冷某敏用被子捂压7个月大侄女的口鼻。当孩子挣扎哭闹被母亲贺某兰发现时,母亲上前拉开他,却被冷某敏拿出水果刀划伤双手,并被推出房外反锁房门。贺某兰的疾病证明书显示,她的双手示指肌腱开放性断离伤,左示指神经开放性断离伤;左拇示指、右示中指割裂伤——这些触目惊心的伤痕,见证了那个恐怖夜晚的惨烈。
庭审前瞻: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审判
这起案件将于8月6日在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届时将揭开更多案件细节。法律专家表示,虽然冷某敏被鉴定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但其长期抑郁状态和复杂的家庭背景,可能会成为庭审中辩论的焦点。
对于受害者家庭来说,这场庭审不仅是对凶手的法律审判,更是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宣泄。冷先生表示,他们期待法律能够给出公正的判决,但更重要的是,希望这样的家庭悲剧不再重演。
这起"7月大女儿遭大哥杀害案"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它折射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关系疏离、经济压力等多重社会问题。当悲剧发生后,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何帮助那些处于心理边缘的人群,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这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