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防城港"亮证逼路"事件,揭示涉事双方为邻村表亲的熟人关系本质,澄清侯某某亮非法定执法证、侯某海提及对方信息系日常互动,调查确认无信息泄露,展现基层治理中规则刚性与人情柔性的平衡。

7月的防城港,蝉鸣裹着暑气在村道上空盘旋。一条不足5米宽的乡间水泥路,将侯家与李家的院子隔在两侧——这里没有红绿灯,没有隔离带,只有两棵老榕树在风里摇晃着气根。谁也没想到,两个素未谋面的邻村表亲,会因一次会车,掀起一场关于"亮证""信息泄露"的全民讨论。
一、村道上的"意外交锋":从口角到"亮证"的戏剧性转折
7月22日傍晚5点30分,夕阳把村道染成蜜色。33岁的李某某开着白色哈弗SUV,载着从南宁带回的奶粉,准备回防城区江山镇的农场。这条他走了无数次的乡道,今天却格外拥堵——前方路口,一辆黑色奔驰SUV正斜停在路中间。
"师傅,麻烦退两步,我这边的车过不去。"李某某摇下车窗,对奔驰车司机侯某某说道。侯某某摇下车窗,语气生硬:"我也等着过,你先退!"两人争执渐起时,侯某某突然从副驾驶座抽出一本印着"行政执法"字样的证件,举到李某某面前:"我是执法的,赶紧让开!"
李某某愣住了。他后来在视频里回忆:"当时就觉得这人有点奇怪,执法证怎么能随便拿出来?"更让他不安的是,侯某某随车的中年妇女(后证实为其父侯某海)突然开口:"你是江山镇李家的那个小子吧?住在老槐树旁边的院子?"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李某某的神经。他常年在外经营托育机构,很少回村,对"李家小子"这个称呼既陌生又警惕。"你们怎么知道我住哪儿?"他质问道。侯某海拍了拍侯某某的肩膀:"这是我家侄子,跟你家小敏(李某某母亲)是表兄妹,算起来没出五服。"
这场原本普通的会车纠纷,因"亮证"和"说信息"两个动作,瞬间升级为全网关注的公共事件。李某某将行车记录仪视频上传网络后,"执法证逼路""个人信息泄露"等关键词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里满是质疑:"执法证能当尚方宝剑?""谁泄露了公民信息?"
二、调查组"抽丝剥茧":从"身份迷雾"到"真相显影"
舆论发酵48小时后,防城港市委市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由市纪委监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组成的7人小组进驻江山镇。他们的第一站,是侯某某的家——一座掩映在芒果树后的两层小楼,院墙上还挂着未摘完的黄皮果。
"侯某某,男,28岁,江山镇某小学体育老师;侯某海,58岁,退休村支书;李某某,33岁,南宁托育机构经营者,常居南宁。"调查组组长、市纪委常委周明翻开笔录,"关键问题有三个:侯某某的执法证是否真实?信息泄露是否存在?双方争执是否涉及特权?"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快揭晓:侯某某出示的"行政执法证"实为某培训机构颁发的"安全培训证书",并非法定执法证件。侯某某解释:"我看路上堵车,想帮着疏导,随手拿了培训证想证明自己是‘公职相关’,没想到闹了误会。"
第二个问题更棘手:侯某海如何知晓李某某的家庭住址?调查组调取了侯家近3个月的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并走访了村里的老住户。65岁的村会计黄阿姨回忆:"侯某海和李某某母亲小敏是表姐妹,以前经常一起跳广场舞。小敏去年在镇里买了新房,侯某海还去帮忙搬过家具——他知道李某某住农场,可能是听小敏提过。"
最关键的"信息泄露"核查,由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完成。技术员小陈调取了侯某某、侯某海的手机定位、通话记录,以及公安系统内部的公民信息查询日志:"7月22日当天,两人的手机定位均在江山镇范围内,未去过派出所或其他政府部门;公安系统7月以来没有任何查询李某某及其父母信息的记录,‘警务通’等设备也没有相关操作日志。"
8月3日,调查组在江山镇政府召开通报会,现场播放了侯某海与李某某母亲的微信聊天记录——早在6月,侯某海就发过消息:"小敏,听说你儿子在南宁做托育?我们村道最近在修,下次他回来开车小心点。"而李某某母亲的回复是:"谢谢哥,他很少回来,您多关照。"
"所谓‘信息泄露’,不过是熟人之间的日常问候。"周明在通报会上强调,"侯某海作为退休村支书,对村里的情况熟悉,才会随口说出李某某的住址;侯某某亮证是出于无知,并非滥用职权。"
三、熟人社会的"双面镜":信任与隔阂的再思考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基层熟人社会的一次"信任震荡"。
在江山镇,"没出五服"的亲属关系像一张无形的网,覆盖着每个村落。侯某海和李某某母亲的表亲关系,本是维系乡邻的纽带,却因一场意外的争执,变成了引发误解的导火索。"我们这代人,上辈人之间都认识,谁家住哪儿、孩子做什么,闭着眼都能数过来。"村支书梁大姐说,"但现在年轻人常年在外,对‘亲戚’的认知越来越模糊——李某某可能根本不知道侯某海是自己母亲的表哥,侯某海也可能没意识到,‘提住址’会让对方敏感。"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对"执法证"的集体焦虑。视频中,侯某某举着"行政执法证"的动作,刺痛了许多人对"权力滥用"的敏感神经。调查组特意邀请法律专家解读:"我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但侯某某的证件并非法定执法证,其行为不构成‘滥用职权’,但确实存在‘不当展示’的问题。"
事件的另一面,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尺度"。侯某某作为体育老师,本意是想帮忙疏导交通,却因"亮证"引发误会;李某某作为常年在外的人,对"熟人社会"的规则不够了解,才会对"说信息"产生警惕。这提醒我们: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基层治理既要维护规则的刚性,也要保留人情的柔性——熟人之间的"默契",需要更清晰的边界。
四、风波后的"修复课":从误解到理解的基层实践
8月3日下午,李某某回到了江山镇的农场。侯某某和侯某海带着两筐黄皮果上门道歉,李某某则递上了一箱南宁的茉莉花茶。"以前总觉得‘亮证’是特权,现在才明白,大家都是普通人。"李某某说,"侯哥(侯某某)跟我说,他以后再也不随便拿证吓唬人了。"
侯某海则翻出了老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这是2008年你妈嫁过来时,我们在祠堂拍的,你还抱在怀里呢。"李某某看着照片里胖乎乎的自己,笑了:"原来我们早就‘认识’了,只是我忘了。"
这场风波,最终以一场温馨的"认亲"收尾。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基层熟人社会的复杂与温暖,也照见了公众对"权力规范"的期待与信任。
正如防城港市委书记在总结会上所说:"基层治理不是‘一刀切’的冰冷规则,而是‘有温度’的人情往来。我们要让群众明白:规则是底线,人情是纽带;既要敬畏规则的‘刚性’,也要珍惜人情的‘柔性’。"
夕阳再次爬上老榕树,李某某和侯某某站在村道上,看着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过。曾经引发争议的村道,如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这次,没有了争执,只有熟人之间的问候与微笑。
或许,这就是这场风波最好的注脚:在基层的烟火里,误解终会消散,理解终将生长;而那些关于"规则"与"人情"的思考,终将成为连接你我、温暖社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