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95后博导吴亦全白天专注数字法学研究,夜晚化身“浙BA”赛场10号球员单场砍22分,以“打好球、做好事”的信条诠释学术与体育的双面精彩。

一、球场上的“破局者”:从五冠王到浙BA明星
7月17日,2025年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杭州东部赛区预选赛中,身披10号战袍的吴亦全以单场22分的惊艳表现成为全场焦点。首节末段,他连续命中三分、罚球和飘逸上篮,独砍9分点燃观众激情。这位身高1.85米的球员,不仅是西湖队的核心得分手,更是团队精神的象征——学生时代,他曾带领浙江大学普通生男篮五次夺得浙江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并三次入选全省最佳阵容。
篮球与人生的共鸣:
- 团队至上的理念:吴亦全强调“场内的默契源于场外的沟通”,通过日常聚餐和“传帮带”凝聚团队。
- 热爱驱动坚持: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他仍坚持傍晚打球解压,称篮球是“思考问题的最佳时刻”。
二、科研领域的“破壁者”:从代码到法条的跨界探索
吴亦全的学术生涯同样传奇。本硕博均就读于浙大计算机学院的他,因大三参与“智慧司法”项目转向数字法学研究,现为浙大光华法学院研究员、博导,主攻“AI+法律”交叉领域。其团队正研发法律专用大模型,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
科研方法论:
- 问题导向思维:他要求学生“先明确问题,再设计实验”,避免盲目追逐热点。
- 跨学科协作:团队由计算机与法学背景学生组成,通过多元碰撞激发创新。
三、平衡之道:时间管理与热爱哲学
吴亦全的日程表堪称“极限挑战”:清晨组会、下午改论文、傍晚打球、深夜继续科研。他坦言“并非高能量者”,但通过优先级排序和效率提升实现双线并进。
双面人生的共通点:
- 应对不确定性:篮球赛场的临场应变与科研难题的冷静处理,均需灵活思维。
- “打好球、做好事”信条:他认为兴趣是生活的调节剂,能促进全面发展。
四、现象背后:青年学者的多元化崛起
吴亦全并非个例。近年来,浙大涌现多位“90后”博导,如冯建东(《自然》封面作者)、杨树(“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他们打破“书呆子”刻板印象,展现学术与生活的多维魅力。
社会启示:
- 破除刻板印象:学者亦可兼具运动健将、艺术家等身份。
- 教育理念革新:全面发展比单一成就更能适应未来挑战。
五、结语:热爱全开的时代答卷
吴亦全用“A×B面”人生诠释了当代青年的无限可能。无论是法律大模型的“破壁”,还是球场上的“破局”,他都以热爱为引擎,以坚持为燃料。正如他所言:“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热爱能让每一面都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