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长征村的“坨坨饺”源于90多年前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前百姓为战士包的“安心团圆饺”,如今作为红色记忆载体,通过传统美食与红色文化融合,带动当地发展,传承军民鱼水情。

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的老街,总在晨光里飘着油香。八月末的清晨,刘娟的"正宗刘家坪老饺子"店刚支起蓝布篷,蒸笼里的热气便裹着麦香涌出来,瞬间勾住了赶集人的脚步。七十岁的王阿婆踮着脚往窗口望:"娟妹子,给我留十个坨坨饺,我家小孙孙就爱吃这口!"刘娟笑着应下,手底下的擀面杖转得更快了——这场景,和九十多年前那个同样飘着油香的清晨,竟有几分重叠。
一、老街上的"红色早餐":从革命年代的"定心丸"到如今的"乡愁味"
"这坨坨饺啊,可不单是吃的。"刘娟把最后一笼饺子码进竹篾蒸笼,指节上还沾着面粉,"九十多年前,红军要走的那天,全村人就是用这形状的饺子,给战士们包的'定心丸'。"
1935年11月的桑植,山风里裹着离别的愁绪。红二、红六军团要在刘家坪誓师长征,四千多名桑植籍红军战士即将告别故土。出发前一夜,白族乡亲们翻出压箱底的白面,摘来最嫩的白菜,甚至连腌了半年的腊肉都拿了出来。"那时候哪讲究什么形状?"刘娟的奶奶曾这样回忆,"大家蹲在灶前,手忙脚乱地包,有的捏成圆的,有的捏成扁的,反正装满馅就行。"可匆忙间,许多饺子都成了圆滚滚的"坨坨"——像极了山里人晒的红薯干,也像极了战士们晒得黝黑的脸庞。
"后来啊,这些圆饺子就有了名字。"刘娟擦了擦案台,眼神变得温柔,"乡亲们说,这'坨坨'是'团圆'的圆,也是'安心'的安。战士们吃了它,就不用牵挂家里,安心打胜仗;家里人吃了它,就盼着战士们早日回来,团团圆圆。"如今,刘娟的早餐店里,"坨坨饺"的模具还是奶奶传下来的老物件,木头刻着的纹路里,藏着九十年的光阴。
二、从"糊口手艺"到"红色招牌":一碗饺子撑起的烟火人生
刘娟是吃着"坨坨饺"长大的。七八岁时,她就蹲在奶奶身边,看奶奶把面团揉得像月亮,再揪成小剂子。"那时候家里穷,饺子馅只能是白菜豆腐,可奶奶总说,'咱给红军包的饺子,馅要实在,心意更要实在'。"十六岁那年,刘娟跟着父亲学包饺子,二十岁接手家里的早餐店时,三间漏雨的平瓦房成了她全部的"家当"。
"那时候哪有什么游客?"刘娟笑着回忆,"来吃的都是本村人,或者赶集路过的。一碗饺子八毛钱,能赚两毛。"可随着"坨坨饺"的故事被写进红色书籍、拍进纪录片,长征村渐渐成了"红色地标"。201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在村口落成,贺龙骑马的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2021年,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村里修缮了当年的誓师旧址,青石板路上还留着红军战士的脚印。
游客多了,"坨坨饺"的名气也大了。刘娟把老房子翻修成两层小楼,窗台上摆着红军战士的老照片,墙上挂着"军民鱼水情"的锦旗。现在的"正宗刘家坪老饺子",菜单上除了传统的白菜豆腐馅,还添了腊肉香菇、酸辣椒萝卜等新口味,但最受欢迎的,始终是最初的白菜豆腐馅——"游客说要尝尝'当年红军吃的味道'。"刘娟说。
三、从"一碗饺子"到"一种精神":红色记忆在烟火里生生不息
清晨八点,赶集的人渐渐散去,刘娟的店里却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长沙的红色研学团。"阿姨,这坨坨饺真的是红军战士吃过的吗?"扎着马尾的小女孩扒着玻璃柜问。刘娟舀起一碗饺子,热气模糊了她的眼镜:"是啊,你们看这形状,像不像当年战士们背包上的粮袋?"孩子们凑近看,纷纷点头。
"现在每天能卖三百多碗饺子,周末能卖上千碗。"刘娟翻着记账本,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想都不敢想,卖饺子能卖成'红色产业'。"更让她欣慰的是,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跟着学包饺子。"我闺女大学毕业回来,说要把'坨坨饺'做成品牌,开网店卖到全国去。"刘娟指着墙上女儿设计的"坨坨饺"文创书签,眼里闪着光,"她说,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桑植的'坨坨饺',包着的是红军的故事,是军民的情分。"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店里,刘娟的丈夫老张正往外卖袋里塞饺子,袋子上印着"长征村·坨坨饺"的logo。"昨天有个上海的老先生,买了二十盒饺子寄回去,说要给老战友尝尝。"老张笑着说,"他说,当年在桑植打鬼子时,吃过老乡的坨坨饺,这味道,他记了七十多年。"
暮色渐浓时,刘娟站在店门口,望着村口的方向。那里,长征出发地的纪念碑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几个小学生正围着讲解员,听"坨坨饺"的故事。"九十多年了,这碗饺子没变,变的是吃饺子的人。"刘娟轻声说,"可不管是谁吃,这饺子里的情分,永远都是热的。"
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油香,那是刘娟又在准备明天的饺子了。锅铲碰撞的声响,蒸笼掀开的白雾,和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长征村最动人的旋律——这旋律里,有历史的回响,有当下的烟火,更有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