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产业绘就边疆乡村振兴新图景

山东日照依托"中国最早海上日出"这一独特自然资源,通过"日出+"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文旅经济,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包含摄影、文创、餐饮、婚庆等多元价值的城市IP,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

七月盛夏,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群山之间,数万亩万寿菊竞相绽放,金黄色的花海绵延至天际,与蓝天白云、绿野青山交相辉映。田间地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饱满的花朵,卡车穿梭于乡间道路,将一筐筐鲜花运往加工厂。这片金色花海不仅是壮乡苗岭的美丽风景,更承载着边疆民族地区产业振兴的希望。

Featured Image

一朵花的“黄金价值”:从观赏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升级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原本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但它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此。其花朵富含天然叶黄素,是一种珍贵的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饲料等行业,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文山州凭借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纯净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重要的万寿菊种植基地。

近年来,文山州引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万寿菊从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在砚山县的加工厂内,鲜花经过发酵、压榨、萃取等工序,变成高附加值的叶黄素浸膏,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地。数据显示,每吨鲜花可提取3-4公斤叶黄素,而国际市场叶黄素价格高达每公斤100美元以上。这条“种植—加工—出口”的产业链,让原本每亩产值仅千元的土地,如今可创造5000元以上的收益。

“花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农户增收有了新路子

在文山市平坝镇,壮族村民王美芬正带领村里的妇女们采摘万寿菊。“以前种玉米,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改种万寿菊,公司包技术、包收购,我们只管种,一亩地能赚3000多元。”王美芬笑着说。像她这样的农户,在文山州已有数万人因万寿菊产业受益。

万寿菊种植周期短、见效快,从育苗到采收仅需4个月,且采摘期可持续3个月,农户可分批采收6-8茬,收入稳定。此外,鲜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为留守妇女和老人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在广南县,一些村庄还成立了“采花队”,农闲时组织村民到周边基地务工,日均收入可达100-150元。

科技赋能“美丽产业”:智慧农业让种植更高效

在丘北县的一片示范基地,无人机正在万寿菊花田上空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当地农业部门推广“智慧种植”模式,通过精准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田间管理等技术,提高鲜花产量和品质。

“我们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选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叶黄素含量品种,并推广标准化种植规程。”文山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州万寿菊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鲜花年产量超12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叶黄素原料供应基地。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级叶黄素产业高地

随着健康消费市场扩大,叶黄素需求持续增长。文山州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叶黄素胶囊、护眼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并推动“万寿菊+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我们不仅要让万寿菊成为富民产业,还要让它成为文山的生态名片。”文山州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片金色的田野上,一朵小小的万寿菊,正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相关内容

​中国企业出海记:新市场销量激增85%背后的全球化突围之路​
“十四五”商务高质量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消费升级、外贸领跑、外资提质的三重奏
台风”韦帕”引发广东沿海风暴潮:科学预警与全面防御指南
博物馆暑期热潮:当文化传承遇上沉浸式体验
​​”织梦航天 智探月球”:一场点燃青少年航天梦想的科技启蒙之旅​
高温天玻璃”自爆”频发:如何给家装玻璃穿上”防爆衣”?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