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铸剑:屠守锷与”东风”导弹的峥嵘岁月

文章回顾“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为我国导弹事业奋斗的一生,讲述其带领团队在艰苦条件下从零起步研发导弹,历经失败仍坚持攻关,最终成功研制东风五号等导弹,铸就国之重器守护和平,其自力更生精神激励后人。

(开篇:戈壁深处的历史回响) 2025年国庆阅兵式上,12台重型导弹运输车托举着"东风-5C"洲际核导弹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这款射程覆盖全球的战略武器,其技术基因可追溯至半个世纪前的戈壁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档案室里,泛黄的设计图纸上仍保留着"屠守锷"三个遒劲的字迹——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用毕生心血浇筑的"东风"系列导弹,铸就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

Featured Image

一、破晓时刻:从零开始的导弹征程

1957年的春天,刚从美国归来的屠守锷站在北京南苑机场的跑道上,望着苏联援助的P-2导弹缓缓卸货。这位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清楚地知道,真正的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当领导询问中国导弹事业如何起步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没图纸自己描,没数据自己算!"

在北京西郊的简陋实验室里,屠守锷带领团队开启了"土法上马"的科研攻关。工程师们用算盘计算弹道参数,用计算尺测量零件精度,甚至将食堂改造为临时风洞实验室。据当年的技术员回忆:"屠总要求每个数据都要反复核算,0.1毫米的燃料管误差可能导致导弹偏离千里,我们常常通宵达旦地验算。"

1960年,在苏联专家突然撤离的危急时刻,屠守锷临危受命担任东风二号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在戈壁深处搭建起简易工棚,用三个月时间重新设计发动机系统。当首次试射因控制系统故障坠毁时,他在残骸前蹲守三天三夜,从烧焦的线路中找到了故障根源。

二、逆风飞扬:八年铸就国之重器

1965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屠守锷立下军令状:"八年时间,搞出四种导弹!"这个看似疯狂的计划,包含着从近程到洲际的完整导弹体系。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他创造性地提出"总体设计+分系统协同"的研发模式,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可控制的工程模块。

1968年寒冬,东风三号首次全程飞行试验遭遇极端天气。当有人建议推迟发射时,屠守锷掷地有声地说:"导弹是为战争准备的,必须适应任何环境!"最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中程导弹技术。1971年,东风五号首飞虽然出现弹道偏差,但屠守锷从失败中提炼出"惯性导航+星光修正"的创新方案。

1980年5月18日,注定载入史册。随着倒计时归零,东风五号携带着模拟弹头拔地而起,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壮美的轨迹。30分钟后,弹头精确命中南太平洋预定海域,飞行距离超过8000公里。远望号测量船上,屠守锷望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曲线,泪水模糊了双眼——中国从此拥有了战略核反击能力。

三、浩荡东风:守护和平的东方誓言

在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当东风导弹方阵隆隆驶过天安门时,屠守锷站在观礼台上久久凝视。这些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大国长剑",以威严的姿态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此后每逢重大庆典,东风系列导弹都是压轴出场的"镇国重器"。

进入新世纪,屠守锷虽已退休,但仍牵挂着导弹事业的发展。当得知东风-5C具备全球打击能力时,这位百岁老人欣慰地说:"当年我们勒紧裤腰带搞科研,就是为了今天能挺直腰杆说话。"他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强调:"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如今,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屠守锷的名言:"自力更生为主,搞我们自己的导弹。"从东风一号到东风-5C,从液体燃料到固体推进,几代航天人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砥砺前行。这些呼啸苍穹的"东风快递",不仅是震慑强敌的利器,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东方盾牌。

(尾声:永不消逝的东风精神) 当运载东风-5C的运输车驶过长安街时,车身上的五星红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抹鲜艳的红色,与半个世纪前戈壁滩上升起的五星红旗遥相辉映。屠守锷和战友们用算盘珠子丈量出的导弹轨迹,早已化作守护祖国的钢铁长城。正如他所说:"我们研制导弹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神州大地。"在这东风浩荡的时代,那份自力更生的精神血脉,将永远奔腾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相关内容

台风”塔巴”突袭广东:一场与”不速之客”的较量
云雾茶山:广西梧州茶山水库的山水诗画
钱塘江”鬼王潮”:千年潮涌下的自然伟力与人类敬畏
浦口蝶变:从”十里造船带”到”春江十里”的生态重生
唱响”南方声音” 凝聚”南方力量”——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动”起来,守护青春每一步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