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面部无需“深层清洁”,揭秘常见洁面三大误区,即过度追求“深层清洁”、混淆氨基酸洁面乳概念、误认为洁面产品泡泡越多越好,同时给出科学洁面四点建议,包括控制洁面频率、按需使用洁面产品、调节合适水温、做好洁面后保湿,助力人们掌握正确洁面方法,呵护皮肤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洁面是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的护肤步骤。然而,很多人在洁面时可能陷入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无法让我们的皮肤保持健康,反而可能持续损害皮肤健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常见的洁面误区以及正确的洁面方式。
一、常见的洁面误区
误区一:面部皮肤需要“深层清洁”
在美妆、生活美容和医美行业中,“深层”概念备受推崇,如深层补水、深层抗衰等,“深层清洁”也深入人心。但实际上,面部并不需要“深层清洁”。皮肤表层有皮肤屏障,清洁成分主要作用于皮肤外表,带走污垢和油脂,只是清洁能力和肤感有所不同。
通常,“深层清洁”洁面产品以皂基或者SLS/SLES为主要清洁成分。皂基洁面产品清洁能力强,使用后皮肤会感觉十分干爽甚至紧绷,给人一种清洁彻底的错觉。识别皂基洁面乳,可看成分表,若同时出现一种或多种脂肪酸(如肉豆蔻酸、硬脂酸、月桂酸、棕榈酸等)与碱剂(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三乙醇胺等),或者直接列出脂肪酸和碱基生成的皂基(如肉豆蔻酸钠/钾/三乙醇胺盐等),基本可判定为皂基洁面。SLS全称月桂醇硫酸酯钠,SLES全称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它们是清洁力很强的表面活性剂,若成分表中出现,该产品就属于SLS/SLES洁面。
这类清洁力强的产品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角质层厚度受影响等问题。普通干皮、干敏皮、油敏皮和中性皮肤一般不建议使用,而出油迅猛且皮肤不敏感的人,可将其作为中短期日常护肤产品,以获得更干爽的感受。就像肥皂香皂,清洁成分主要是皂基,爱出油、皮肤不敏感的男性使用会觉得舒服,但皮肤偏干、偏敏感的女性可能就无法承受。
误区二:氨基酸洁面乳一定加了氨基酸
在国家《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新规下,确实添加了氨基酸成分的洁面乳才能称作氨基酸洁面乳。但在护肤品行业,大家普遍把添加了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的洁面乳称为氨基酸洁面乳,更准确的名称是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洁面乳。
对于大多数普通干皮、干敏皮、油敏皮和中性皮肤来说,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洁面乳更值得推荐。因为此类表面活性剂清洁力相对温和,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小,适合长期使用。而洁面乳中添加氨基酸是常见操作,皂基洁面、SLS洁面产品中也可添加,氨基酸有保湿作用,能减轻强力清洁后的紧绷感,但添加氨基酸与使用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在功效上不能混为一谈。
识别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其名称通常分为三部分:某酰基 + 某氨基酸 + 钠/钾,例如椰油酰谷氨酸钠、椰油酰甘氨酸钾等。
误区三:洁面产品泡泡越多越好
很多人认为洁面产品的清洁力取决于泡泡的多少,这其实是多年广告留下的印象。实际上,洁面产品的实际清洁力取决于配方中皂基或其他主要负责清洁的表面活性剂的添加。负责起泡的表面活性剂虽能附带一定清洁力,但对于普通干皮、干敏皮,可能会加重紧绷、干燥感。
很多敏感皮适用的洁面产品,尤其是特别敏感的皮肤适用的洁面产品,通常泡沫很少,甚至几乎不起明显泡沫,但这并不意味着洗不干净脸。判断一款洁面产品是否适合自己,不应看泡泡的多少和绵密程度,而应以使用后的肤感为评判标准。如果洁面后皮肤不干燥、不紧绷、面部顺滑,那么这款产品可能就适合自己。当然,对于追求使用感受的人来说,泡泡绵密、使用感舒适是额外的加分项。
二、正确的洁面方法
根据《中国皮肤清洁指南》,掌握以下4点,有助于我们科学洁面。
- 洁面频率:每天早晚都建议清洗1次。保持适当的洁面频率,能有效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多余油脂,维持皮肤的清洁与健康。
- 洁面产品:每次清洁并非必须使用洁面产品。各类皮肤可根据自身皮肤感受,仅使用清水或清水配合洁面产品洁面。但在气温炎热、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使用防晒剂或粉质、油脂类化妆品,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建议使用洁面产品,以确保皮肤得到充分清洁。
- 洁面水温: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宜。过凉的水清洁能力不够,难以有效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过热的水则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变得干燥、敏感。
- 洁面后护理:不管何种肤质,是否使用洁面产品,洁面后都应配合使用保湿剂,以保证皮肤的健康水合状态。出油多、出油快的皮肤可以选择轻薄的保湿乳、保湿啫喱等产品;出油少、大干皮则需要使用相对滋润的保湿乳、保湿霜;敏感性皮肤则有可能还需要配合使用具备一定修护皮肤屏障功能、低敏、无香精等添加的保湿产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呵护皮肤。
总之,了解洁面误区,掌握正确的洁面方法,对于保持皮肤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皮肤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洁面方式和产品,让肌肤在科学的护理下保持水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