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推动建立世界最大青稞种质资源基地,保留延续四千多个青稞品种,这些品种蕴含独特基因密码,是应对灾害和气候变化的“救命基因”,在三代科学家接力下,不仅保障了藏区粮食安全、推动青稞良种更新,还为产业升级和未来挑战储备了战略资源。

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海拔38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一片特殊的农田里生长着四千多个不同品种的青稞。这片由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推动建立的种质培育基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青稞种质资源库,更是一座守护高原粮食安全的"基因宝库"。每一株形态各异的青稞,都承载着藏族人民数千年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科学家们接力奋斗的科研密码。
一、四千品种的生存智慧:为什么必须全部保留?
"这些看似普通的青稞,每株都携带着独特的基因密码。"达瓦顿珠蹲在试验田边,指着一片半野生的青稞植株解释道。在农业科学家眼中,这些不同品种的青稞就像一个个"基因银行",储存着应对各种极端环境的生存密码。
2019年,当尼泊尔爆发青稞锈病时,当地大面积减产30%以上。而西藏农科院的专家们紧急从种质库中筛选出三个抗病品种,及时避免了灾害蔓延。达瓦顿珠说:"这就是保存多品种的意义——当单一品种遭遇灭顶之灾时,总能在基因库中找到'救命稻草'。"
青稞作为藏族人民的主食,其重要性远超普通粮食作物。在堆龙德庆区长大的达瓦顿珠记得,小时候青稞既是口粮,也是货币。"可以换酥油、牛肉,甚至当工资发。"这种独特的经济属性,加上其对高原极端气候的适应性,使得青稞成为藏区无可替代的"生命线"。
种质资源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农业的诺亚方舟"。达瓦顿珠团队建立的这座"青稞方舟"里,既有历经数千年自然选择的野生近缘种,也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培育的经典品种,更有正在试验的新品系。每株青稞都记录着不同海拔、不同气候带的适应特性,构成了完整的基因多样性图谱。
二、三代科学家的接力: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坚守
达瓦顿珠的科研之路,始于一次命运的转折。2006年,本被调剂到农学专业的他,在了解到袁隆平等农业院士的故事后,决心投身农业科研。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导师尼玛扎西的个人资助,不仅解决了他的学费难题,更指引他回到了西藏这片需要他的土地。
"尼玛院长常说,真正的科研在田间。"达瓦顿珠回忆道。在跟随恩师下田的三年里,他从一个只会理论研究的学生成长为接地气的农技专家。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在他脸上留下印记,却让他真正理解了农民的需求。"农民关心的不是论文数据,而是每亩能打多少粮,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2020年尼玛扎西院长殉职后,达瓦顿珠接过了青稞研究的接力棒。在三任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西藏青稞完成了三次良种更新:从和平解放初期亩产不足百斤,到如今普遍达到七八百斤,良种覆盖率超过80%。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几代科学家在田间地头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林周县的700亩产学研基地里,达瓦顿珠团队正在进行着更宏大的计划。他们不仅保存着传统品种,更通过精准鉴定和杂交育种,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一代青稞。"有些野生品种可能在实验室表现平平,但在特定海拔却能发挥独特优势。"达瓦顿珠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保留全部四千多个品种。"
三、基因库的战略价值:应对未来的粮食战争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青稞种质资源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达瓦顿珠团队研究发现,某些野生青稞品种具有惊人的抗逆性:有的能在5000米海拔正常生长,有的可耐受-30℃低温,有的则具备超强的抗旱能力。
"这些特性在平时可能用不上,但当气候发生突变时,就是救命的基因。"达瓦顿珠指着一块试验田说。这里种植着从西藏各地收集的野生青稞,科研人员正在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精准定位这些优良基因。
更令人振奋的是,种质库的发现为青稞深加工提供了新可能。某些品种富含特殊营养成分,有的具备独特风味物质,这些都为开发高附加值青稞产品奠定了基础。达瓦顿珠团队已经培育出适合制作青稞饼干、青稞饮料的新品种,正在助力青稞产业升级。
"保护种质资源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要让这些基因活起来、用起来。"达瓦顿珠说。他们的目标不仅是保存现有品种,更要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组合到新品种中,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更抗逆的"超级青稞"。
站在世界最大的青稞种质资源基地上,达瓦顿珠望着随风摇曳的青稞田,眼中充满期待。这些承载着高原生存智慧的青稞,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生命之粮",更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战略储备"。四千多个品种的保存与延续,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科学家们正在用基因密码书写着高原粮食安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