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云南玉溪朱某某摆拍"命案"视频、山东枣庄张某某编造"枪战"谣言两起网络造谣案例,展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网络谣言的执法行动,强调净网2025行动中维护网络秩序、打击虚假信息的决心,并呼吁网民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一条短视频、一段文字,可能在短时间内掀起舆论风暴。但当"命案现场""枪战一死一伤"等耸人听闻的内容被刻意编造、恶意传播时,法律的利剑便会及时出鞘。近日,云南玉溪、山东枣庄两地网警相继查处两起网络造谣案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净网2025"行动中"清朗网络空间"的坚定决心。
一、摆拍"命案"吸粉?网警火眼金睛识破"流量把戏"
7月的玉溪,蝉鸣裹着暑气笼罩着澄江某小区的草坪。一条"澄江某小区发现大叔草坪身亡,经鉴定为他杀"的视频在本地社交平台疯传,评论区里"太可怕了""赶紧报警"的留言不断刷屏。然而,当属地公安机关迅速核查警情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真相——视频中"没有生命气息"的"死者",竟是发布者本人朱某某。
"我就是想博点关注。"面对民警的询问,朱某某如实交代了自己的"操作":为了在短视频平台涨粉,他特意选择人少的草坪摆拍,用手机录制"昏迷"视频后,配上"他杀"的耸动文案发布。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条"自导自演"的"命案视频"不仅没带来预期的流量,反而引来了警方的调查。
经查,朱某某发布的视频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事发时段该小区未发生任何警情,所谓"他杀"纯属捏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最终,朱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
这起案件的查处,揭开了网络造谣的常见套路:部分网民为追求流量,将日常生活场景刻意"戏剧化",通过编造"命案""事故"等极端情节吸引眼球。看似"无心之失"的摆拍,实则是对公共秩序的恶意破坏——当不明真相的网民被误导,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干扰警方正常执法。
二、编造"枪战"谣言?法律严惩不贷
无独有偶,山东枣庄的张某某也在近日因网络造谣付出了代价。在某短视频平台,一条"枪战一死一伤"的视频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持枪男子"与"受伤群众"的画面让不少网民误以为发生了恶性案件,甚至有居民拨打110报警核实。
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后发现,所谓的"枪战现场",实则是警察出警调处一起普通纠纷。视频中所谓的"枪支",不过是当事人手中的雨伞;"受伤群众"也只是摔倒的市民。张某某为博取眼球,故意截取冲突片段,配文夸大事实,导致视频被大量转发,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我当时就是觉得这段视频有冲突性,能吸引流量,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面对处罚决定,张某某懊悔不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最终,张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七日。
这起案件中,张某某的行为具有更强的"迷惑性":他利用普通纠纷的场景,通过剪辑、配文等手段将其包装成"枪战",利用公众对"涉枪案件"的敏感性制造恐慌。这种"旧闻新炒""无中生有"的造谣方式,不仅消耗了警方的警力资源,更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当网民习惯性怀疑"官方通报"时,真正需要帮助的求助信息反而可能被淹没。
三、净网行动:用法治利剑斩断谣言黑手
两起案件的接连查处,是"净网2025"行动中的缩影。近年来,随着网络谣言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公安机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通过"全链条打击、全平台治理、全社会参与"的模式,坚决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
从法律层面看,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谣言治理体系。《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对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明确了处罚标准。对于情节严重的造谣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一般违法行为,则通过治安处罚形成震慑。
从技术层面看,网警部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实时监测、快速预警、精准打击"的谣言治理机制。例如,通过关键词识别、图像比对、传播路径追踪等技术,能够在谣言传播初期快速锁定源头,及时阻断传播链条。
从社会层面看,公安机关通过"净网宣传进社区""网络素养课堂"等活动,持续提升网民的法治意识和辨别能力。正如玉溪网警在查处朱某某案件后发布的普法提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编造、传播谣言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更会伤害社会信任。"
四、网民行动指南:做网络空间的"清醒者"
网络谣言的危害,远不止于"博人眼球"。一条虚假信息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群众财产损失,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作为网络空间的参与者,每一位网民都应成为"清朗空间"的建设者。
首先,要提升信息辨别能力。面对耸人听闻的内容,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视频中的场景是否真实?发布者是否有可靠信源?官方是否已有通报?通过交叉验证,避免被"情绪先行"的内容误导。
其次,要严守法律底线。不编造、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不参与"转发抽奖""刷量控评"等助谣行为。即使遇到不确定的信息,也应保持理性,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后再发声。
最后,要积极参与监督。发现网络谣言时,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可通过110、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等渠道)。每一次举报,都是对网络秩序的一次守护;每一次理性发声,都是对清朗空间的一份贡献。
在"净网2025"的行动浪潮中,网警的严格执法与网民的理性参与,共同构筑起网络空间的"防火墙"。当"命案""枪战"等谣言不再有市场,当真实、客观、负责任的信息成为网络主流,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清朗、更温暖的网络家园。